相關新聞事件省思:
另類「共存」! 人行道劃機車格上惹怨 憂收罰單
哪有把「人行道」強硬鋪設在「機車格」上面,讓機車困惑,違規停在人行道(兼停車格)上,結果恐怕害機車騎士被開罰。
PS.如果用「強制方式」讓人民必須遵守,不講人權情理,只要顧著「改善違停」,問題能解決嗎?顯然不行,因此交通缺失改善,必須採取「疏通」(大禹治水),而不是「防堵」,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按理,任何「交通政策」,應先廣納民意與專家建議,然後再由相關單位研擬改善,並做好相關事前與事後的配套。
例如本件做法可以是:
1.先整體調查了解,車輛與行人的動線與運用。
2.與民眾(當地選處幾位代表)溝通、討論。
3.準備好相關配套(如就近找出適合的「替代停車位」,讓民眾解決停車問題,但不能太遠、費用太高)。
4.依循過去類似案件的成功案例,並比照辦理。(或建立成功案例,作為日後類似案件參考)。
5.道路標線規劃與設計,並提供「告示」與「引導」看板(讓其他還不知道的人,能夠根據「引導」,依規定停車)。
6.確保整個「改善過程」的完善,應設立「專案負責人」,以確保整個過程有人帶領、督導、溝通協調,確保整個過程能順利完成。
7.確保日後落實改善(而不是各做各的,然後施工完後拍拍屁股走人,把問題丟給警方去開單告發,完全不理會當地機車停車問題…..)。
8.採取「交通接駁」的概念,讓大眾逐漸習慣~出門花幾分鐘「搭乘接駁車」或走幾分鐘到「停車場」,當習慣以後,自然就不會違反規定(反之強迫的結果,將引起強烈反彈,且違規問題不會因此消失….)。
9.改善交通,不該只單純考量「交通法規」的表面,或單一族群的問題(例如只考慮「行人地獄」,結果強制改善「機車違規」,反而導致「機車地獄」…..也就是,顧此失彼,解決A問題,卻衍生B問題,所以根本沒有解決「整體交通問題」)。
10.跳脫「傳統交通工程」思維,改以「行為科學」與「生活文化」的思維,來思考「如何整體改善交通問題」,看似龐大,卻能一勞永逸的解決方式(也就是讓問題真正根本解決,且不會衍生枝節、不會再讓問題發生)。
A.「生活文化」~強調尊重人本,依規定禮讓行人與車輛,尊重他人,才能被尊重,不要忽略行人的權益與感受,特別是行人的安全。因此騎車開車,遇到行人或人車多時,務必減速,以避免人車突然走到車前。也就是「以尊重行人人為本的交通文化」,尊重並禮讓行人。(同時應教育與導正「行人為大」的思維,避免行人亂走、任意闖紅燈、任意侵入車道的危險行為,也就是「行人地獄」,有時是「自己走入地獄」,應該要自己承擔。)
B.「行為科學」是指「行為習慣的養成與改善」,例如過去未重視「違規行為改善」,只專注「行為處罰」(根據行為科學,如果「處罰不當」會導致「反效果」,最好的方式是「賞罰並濟」,確實改善就要給予獎勵,但如果做錯,就必須讓他知道「錯在哪裡」,並且協助「如何導正」…..其中「示範」極為重要,因為人們會透過「模仿」,也就是「身教」,以身作則,就能引發學習或模仿,如何產生群體「行為改善」,或許很難一一教導,可以透過「媒體正向示範報導」,讓民眾看到「很多人都輕鬆改善」,那我們呢?)
11.改善「交通行為」,不是「交通單位」所能根本解決的問題,應設法導入「行為科學」與相關單位,針對特定地區的「交通診斷」,再找相關專業單位或人才,進行「相關配套」,以解決「整體交通問題」,不再採用傳統作法「只有交通單位負責」,其他單位無關或難以介入的窘況。
文/陳站長 2023.06.01
新聞事件省思:國道4車連撞釀1死 肇事方控地磅站「設計不良」
#國道警方對此表示,若是巡邏時發現過磅站有回堵情形,將會主動告知地磅人員停磅。
#肇事方車行老闆:「有人說是拿著生命去過磅,在高速公路的主線道停著,其實就是等車撞,塞車塞到主線道,我們不是像轎車一樣喊停就能停。」
PS.感謝媒體TVBS用心報導,讓問題不只是表面事故與傷亡報導,而是揭露事故可能的原因,讓相關單位與大眾能夠了解,進而避免未來遇到類似的狀況,能夠及早察覺與預防。
交通醫生:我們的「交通安全」是靠「無數人犧牲」換來的經驗….
以本件新聞事件為例,原本可以「預防的車禍」,卻因為相關單位「沒有整合與周全的設計」,導致駕駛人依規定過磅,卻又因為車多被迫停在「車道上」,再加上「沒有完善整合機制」,過磅單位只顧過磅、國道警只負責巡邏及通知、交通單位只負責道路設施規劃,卻沒有單位去整合、稽查、改善這些問題…..結果,駕駛必須「依規定過磅」,等同走入死亡的「交通陷阱」。
PS.別再用「人民當白老鼠」被犧牲後,才去改,就像把人民當「白老鼠實驗」一樣,這就是一種「學術實驗思維的交通管理」(消極與被動,等驗證才有所反應),而不是更積極有效的「現場實務經驗的交通管理」(因為有現場經驗與相關資料,所以能隨時掌控狀況,能提出「預防措施」,且即使發生狀況,也能在最短時間內,做好因應,讓傷害降到最低….因此累積現場經驗並建立「交通智庫」勢在必行~)。
交通醫生~思考如何改善「過磅問題」改革問題:
1.監視與感應偵測+自動處理系統(讓駕駛與相關人員看得到畫面與了解狀況,過磅與狀況絕對是可以「事先預期與告知」,但必須透過「科技工具」,而不是靠傳統人力、才能避免人為疏失….)
2.相關單位工作規劃與分配+電腦與設施輔助
3.駕駛人回報(口頭回報、系統快速回報,其中系統是以設定自動執行步驟,能更快速完整反應狀況,且自動連結至相關系統,以減少人為應答延遲導致難以即時預防)
4.建立「交通智庫」(讓眾多交通事故與處理、交通相關缺失、通報等大數據,加以彙整,並且分級分類,提供給大眾、相關單位與人員進行研究與運用,然後不斷提升…..)
文/陳站長 2023.05.27
交通安全,可從「相關單位」做起(包含:交通局、監理、司法、警政、公車、客運、運輸….等)
由相關單位,先落實「交通安全」,並從過程中,研擬最好的「學習改善方案」,藉此累積「改善經驗」,再將相關經驗與紀錄,編輯製作成各種資料,提供相關研究、學習等參考。
1.公家機關、交通相關單位,先行試辦與示範
2.廣招有效方案、廣納相關人才、明確獎罰規則、設立平台供分享與交流
後續抽驗與測試
並不是有做就好,而是確保相關人員都能落實~
關於「交通安全」最直接關鍵的改善,就是要求所有相關人員,接受「安全訓練與測試」,確保這些人員為「交通安全把關」。
例如:現場交通指揮人員,務必熟悉所在環境之相關設施與狀況,然後確實了解有哪些特定且最多類型的狀況,應該如何處理,並確實接受相關狀況處理與應變,才能確保第一時間處置、避免危害發生或即使發生也能讓危害降到最低。
確保相互支援與合作
避免傳統「過度專責化」、「缺乏協調」、「難以整合」、缺乏跨領域經驗….導致最終「互踢皮球」、各單位都做了,結果卻「不及格」(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為了確保相關單位能落實與負起責任,除了明確責任歸屬,也必須考慮「疏忽、缺工、人員休假、突然無法運作」導致的「組織失能」,就必須讓相關單位「彼此學習、交流」,才能確保工作隨時有人遞補、相互監督、彼此支援,讓問題隨時都能夠被發現、同時避免因個人缺失或能力不足導致的「漏洞」進而影響整體績效~
更積極的作為(與傳統消極被動的差異)
例如:主動發掘問題,並及時改善,而非等事情發生(等違規被發現才舉發、等車禍傷亡才去處理….)
「消極」會讓問題停留在「表面處理」,將累積更多的問題,同時造成狀況惡化….
唯有採取「積極」的態度與模式,才能「防治」問題的發生。
例如:建立「交通巡導員」,主動檢視並及時導正缺失(而非傳統公文形式,漫長拖延,導致整個體制,變得消極被動、拖延的運作方式,也會產生各種負作用,最終整個體制就會被拖累、忙得要命卻成效不彰….然而改變體制運作思維,通常不容易由下產生影響,而應由上而下,因為牽扯制度規定、工作與職能安排、整體默契….所以最好能由某個單位作為示範,在進行示範前先充分規劃與訓練,確保示範單位人員具備充分的經驗與技能,並有完善的輔助工具及支援,如此才能確保組織運作的效能,而非傳統不良溝通、無法確保人員能力與經驗、工作狀況無法掌控與分配處理…)
行人地獄~喚醒全民重視,但應先確保「交通素養」,才能朝向正面發展
當一些人「缺乏交通素養」,雖然熱心、知名度高,但卻可能「帶錯風向」、「錯誤判斷」、「未能周全考量」,使得「交通如多頭馬車」,反讓「看似專業與達人」,實際上卻是「四分五裂」、「各自為政」,不但難以整合當今「交通亂象」,反讓這些「缺乏整合與專業的議題」變成交通單位規劃與執行的另一種障礙~
意思就是「熱心」雖好,但必須考量「專業」與「整體發展」,所以政府要做的就是「提升全民交通素養」,那是所有「交通秩序」的共識與秩序的基礎,否則這些「力量」就會像馬車一樣,各帶不同方向,結果拉扯讓問題停滯、難以落實改善~
網路越來越多討論「行人地獄」,大多凸顯台灣人缺乏「交通素養」所衍生的「違規亂象」,最終呈現的就是「衝突與車禍」…..
在這裡,我們先釐清「人的問題」(所有交通問題,其實就是人的問題,因此人若不了解交通規範、不用心規劃交通、不做好交通環境設施,那麼交通問題就會不斷發生,並造成更多問題….)
一開始「交通環境」不佳,產生不良的後果(造就當今的交通亂象)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在「完善的交通環境」成長,自然就能學習正確的交通行為與認知,也就沒有什麼交通問題及其衍生的處理(如違規與車禍,如果大家都熟知環境與規範,同時能夠遵守,就不會有違規與車禍問題,當違規產生,就會開始製造混亂,再多的1999投訴、再多的檢舉人、再多的警察與司法,恐怕還是沒有「針對根本問題」加以「有效處理」,導致問題產生的速度,遠遠超過能夠處理與改善的速度….)。
駕駛似乎沒人管(缺乏關懷與訓練)
從公車駕駛面臨的各種問題,從公車駕駛缺員嚴重來看,鮮少有人提到「公車駕駛」的關懷與培訓體制,導致這些駕駛除了得面對各種複雜的乘客抱怨、投訴,還得依政府規定準時準點到站,但實際上有各種難處卻無法被傾聽,導致問題只能「自己吞」、「自己賠」,或者選擇離開…..
駕駛的問題:
1.公車APP缺失直接影響乘客搭乘(APP存在缺失、無法及時、系統當機、設計未完善、無法考量乘客「使用者經驗」提升)
2.公車站設置缺失(空間不當、被遮蔽、難以安全進出、站牌與公車停靠未妥善設置)
3.公車駕駛缺乏良好的「溝通訓練」與「溝通規範」(在遇到各種狀況,無法適度表達,一方面是上層單位缺乏公車狀況處理經驗,一方面又不累積駕駛人遇到的經驗,使得高層無法掌握問題,自然也就缺乏現場經驗,最終只能「駕駛自己承擔」….若能確實累積各種公車駕駛處理經驗,就能作為改善與訓練的「典範」,同時確保新手駕駛能確實被教導正確處理各種公車遇到的狀況,其中有些屬於非駕駛的責任,另規劃由「業者或專責單位支援處理」)
4.具備公車經驗者來主導與協助(而非由業者或交通局某承辦人)
5.逐步建立與乘客的溝通與交流(才能確保乘客的回饋、期望、建議….其中若希望「提升搭乘率」,就必須先建立「乘客誌」,累積並熟悉各種乘客觀點、狀況、問題,才能及早準備與訓練駕駛處理,也才能避免各種「看似突發」,其實是過去嚴重輕忽的小問題,在不斷被忽視而「爆發」)
6.因此,公車駕駛要「有人帶」(有更專業與友善的人來帶領),同時建立溝通橋樑,讓上層確實掌握公車駕駛與乘客狀況(而不再只是關心「公車盈虧」,過度「縮減成本」,導致「各種經驗不足」、「服務品質被犧牲」)
違規不是因為「欠罰」,而是因為「缺乏交通素養」…..
文/陳站長 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