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1最新內容

「交通亂象」,需要「強而有力的政府」來整合與主導,而非放任大眾各自論述、衝突,或讓交通與警政基層每天有處理不完的交通問題。當人民有「交通素養」,就有穩定的「交通認知」,不會被媒體所左右、不會任意違規、也不會因此導致車禍風險。全民「交通素養」(全民是指所有人,包含政府相關人員)是「交通秩序」的基礎,媒體就不會亂報導..... 繼續閱讀
陳站長:關於「斑馬線新制」,不能只規範「車輛與行人行進方向3公尺距離」:若車輛從行人後方穿越,則不會受罰。此部分有「爭議」,因為有許多車輛駕駛,就緊跟著行人後方疾駛而過,這樣「仍會造成行人危險與壓力」。為避免行人遇到某些狀況(例如兒童、行人遇到秒數不足而折返、行人遇狀況暫停或折返....),那麼行人行進的後方汽機車,若不能與行人保持適當距離..... 繼續閱讀
交通改革過渡期,其實更加混亂與危險,因此在改革過程,最重要的是確保「認知落差」~交通認知落差:A知道或遵守、B不知或未遵守 避免兩者產生的認知落差,因為這樣的落差,會造成「交通衝突與陷阱」..... 繼續閱讀
未能周全思考、缺乏整體考量與經驗,就會導致一連串「錯誤政策」,讓新的政策,無法根本改善交通事故問題,反而可能變成害死人的「交通陷阱」?為什麼,因為......「行人綠燈早開」不一定能確保行人安全:若每個路口不一致,將導致「不同認知」,因此有些人以為「下一個就是綠燈」,然後在橫向變成紅燈時,就開始進入路口,導致事故發生.... 繼續閱讀
交通安全,可從「相關單位」做起(包含:交通局、監理、司法、警政、公車、客運、運輸....等)由相關單位,先落實「交通安全」,並從過程中,研擬最好的「學習改善方案」,藉此累積「改善經驗」,再將相關經驗與紀錄,編輯製作成各種資料,提供相關研究、學習等參考..... 繼續閱讀
網路越來越多討論「行人地獄」,大多凸顯台灣人缺乏「交通素養」所衍生的「違規亂象」,最終呈現的就是「衝突與車禍」.....在這裡,我們先釐清「人的問題」(所有交通問題,其實就是人的問題,因此人若不了解交通規範、不用心規劃交通、不做好交通環境設施,那麼交通問題就會不斷發生,並造成更多問題....) 繼續閱讀
陳站長:交通部將「機老酒」視為「交通安全」死亡率改善重點,是否輕忽「違規、危險駕駛、交通素養」等問題。交通安全改善工程(營建署估計得花100年),而且這還只是「行人安全改善工程」,為何要花這麼久?(還有難以估算的工程經費)為何不見更多預算投注在「交通素養改善」?(是否因為「交通人」不懂「行為改善科學」,所以沒有將資源經費投注在這些重點?)... 繼續閱讀
課程簡介:道路交通事故之發生原因中,九成以上與人為因素有關。本課程為帶領運輸專業人員認識交通安全理論與實務之第一堂課,透過系統性地介紹駕駛人之生理、心理及綜合呈現之個性、能力與行為等要素與道路駕駛安全之關係,最後並將這些理論整理應用於運輸業之駕駛人招募、教育訓練及管理上。本課程適合客、貨運輸業之中階管理人員、公路監理人員及交通運輸專業之研究生進修研習..... 繼續閱讀
改善思考:一、交通設施「設置前後」,應持續追蹤調查,同時比較其差異,並持續完善其設施~二、另外應納入「設施改變後,對人民的影響」評估,以事前做好因應對策~1.設置指引 2.改變習慣與認知 三、交通設施改善方案的評估 四、彙整交通資訊平台+APP.....五、成也1999、敗也1999?(關於1999改革)..... 繼續閱讀
一、改善「交通設施」就能確保「行人安全」嗎?有關報導「改善路口設施」被認為可以有效改善「行人安全」包括:1.Z字型庇護島2.路側停車彎3.路口轉角突出4.斑馬線退縮 二、只改善設施,卻沒有改善「使用者認知」(民眾的交通認知與素養)..... 繼續閱讀

2023/08/24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