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0駕駛提升

駕駛定義:
「駕駛」(或司機 driver)是「行車關鍵」,但卻嚴重被忽略,這是長久以來的「交通文化」,從學習、研究、政策、管理….並未被重視,當然也就無從「了解」與「改善」…..

「駕駛」,包括大小型車輛、機車,甚至自行車、電動車等,均可統稱為「駕駛」。
維基百科「駕駛,指的是人類在操縱交通工具或一些機械設備時的行為….」

一般認知,只要會「開車(騎車)」,考過駕照,就能上路。
但「考照審核資格」太過簡略,以致許多人,根本對「交通環境、法規、設施、政策、車況、路況….」不熟,就輕易開車上路,最終導致「交通亂象」,產生的問題就是:違規多、衝突多、車禍多、勤務多…..

「會開車」,不代表能「安全上路」,因此要改善「交通問題」,最關鍵的是「駕駛」相關的狀況改善…..

駕駛狀況提升
1.駕駛交通素養
2.駕駛健康維護
3.駕駛熟悉路況
4.熟知交通法規
5.熟悉交通設施
6.掌握行駛路線
7.熟悉交通輔助
8.接收交通資訊
9.反應交通狀況
10.不斷提升狀況
11.建立駕駛履歷
12.駕駛輔導改善
13.善用輔助工具
14.推動種子志工
15.提供獎勵機制
16.運用APP管理
17.全民交通運動
18.全民交通平台

課程簡介:道路交通事故之發生原因中,九成以上與人為因素有關。本課程為帶領運輸專業人員認識交通安全理論與實務之第一堂課,透過系統性地介紹駕駛人之生理、心理及綜合呈現之個性、能力與行為等要素與道路駕駛安全之關係,最後並將這些理論整理應用於運輸業之駕駛人招募、教育訓練及管理上。本課程適合客、貨運輸業之中階管理人員、公路監理人員及交通運輸專業之研究生進修研習..... 繼續閱讀

交通新聞事件頻傳,問題根本與改善思考:
相關新聞報導參考:
1.南投竹山集山路增設左轉車專用道 路肩變狹小引民怨
2.沒待轉區停路中屢次被叭 騎士駕駛吵成一團
3.未禮讓檢舉失敗引討論 修法後竟相矛盾

交通設施或政策規定,不能說改就改(躁進或未盡完善的規劃),同時應納入「設置或變更的理由」,並且要做「後續追蹤與持續改善」~
有關「特殊規劃」,到底是「依據哪些要件」設置或變更,建議提供「完整調查、評估、報告」(其中應納入當地與整體民間反應,以及設置後,持續追蹤比較….)

改善思考:
一、交通設施「設置前後」,應持續追蹤調查,同時比較其差異,並持續完善其設施~
1.對整體交通的安全性、順暢度有何改變?
2.對往來車輛的配套宣導、引導指示是否完善?
3.其他新發現問題與後續是否落實改善…..

若「設置前調查與研究~不確實」,將導致「後續問題頻傳」。
若「設置後不落實或追蹤」,將導致「規劃錯誤、執行不佳」,恐因「做半套」導致問題仍持續存在。

二、另外應納入「設施改變後,對人民的影響」評估,以事前做好因應對策~
1.設置指引:
設置後,是否特別加強「指示標示」(包含:用LED簡易警示字幕、交通指引、QRcode引導說明、Google地圖輔助連結相關指引資訊、導入AI智能交通指引….)
2.改變習慣與認知:
由於交通行為是由「人的習慣/慣性」組成,因此習慣不會因為「某單位制訂或改變」就能跟著改,因此要確保「人民的行為習慣與認知」跟著改變,就必須在規劃設置「前中後」,最相關配套宣導、交通視覺指引、語音輔助廣播、初期現場人員宣導與導正等(而非傳統坐在辦公室規劃與管理、或採用傳統宣導或傳統警方違規勸導或執法方式,因為傳統方式不但無法根本改善「人民對交通實際認知」,同時還可能引發「衝突與民怨」)
PS.由以上得知「傳統交通規劃管理」,不能只考量「交通專業」(指傳統交通人所學的交通專業,卻沒有學習「行為科學」、「問題解決能力」、「科技與行為運用」等專業,使得「傳統技能與經驗」無法根本解決「當今交通問題」)。

三、交通設施改善方案的評估:
通常一個方案,會有開始與結束,不可能「沒完沒了」,但是否「做好方案」,則可以透過「檢視方案成效」,來評估該方案是否「可行或成功」?以及方案之成功與否,不是看「結案報告」(因為每個人都希望呈現對自身有利的報告,但會掩飾不利自身的訊息),而是看「整體實際結果」(也就是「改善設施方案」,實施後對該區與整體,有何改善或有何變差的地方,應同時呈現…)

四、彙整交通資訊平台+APP:
資訊分為公開與非公開,其中公開資訊,應簡潔易於操作(使用者經驗之介面考量,而非發包廠商或經費考量),當「交通資訊」能有效整合、能吸引大眾使用,就能提升「交通管理影響力」,透過這樣的「有價值的平台」,才能期待民眾使用,並依據該平台提供的訊息,作為學習、討論、分享資訊的來源,這樣才能確保「交通資訊統整」,讓交通不再資訊分裂、各說各的、雜亂無章….
4-1整合資訊:建立「交通整合組織」,然後彙整於交通平台(網站)
「交通資訊統整」(資訊專業),再加上「交通行為科學」(行為習慣改善科學、交通法規專業、交通識別、交通教育與學習、交通行為導正科學),
4-2.整合運用:即提供訓練、運用的服務(包含:專線、活動、媒體、APP等)
然後衍生「手機APP」操作介面,讓每個人隨時「帶著交通資訊輔助系統」,隨時可以查詢、隨時可以詢問(友善指引與諮詢的交通客服)、隨時可以請託、隨時可以反應(升級版的1999)、隨時可以分享(經過訓練的民眾對交通使用的實際有價值的反應,而不是無價值的抱怨)….

五、成也1999、敗也1999?(關於1999改革)
1999市民反應專線,建立人民與政府的「溝通」,讓「問題」可以更有效被「反應」,同時也能「立即處理」…..但實際上,問題真的有效處理嗎?
當今「1999市民反應專線」有利有弊,1999提供民眾溝通與反應,但若不提升「民眾認知與素養」,恐怕讓1999變成「抱怨專線」,無形中增加「執行負荷」(包含相關單位若沒有「做到符合民眾陳情或期望」,恐怕衍生「做不完的個案」…..因此1999必須「升級3.0、4.0或更進階版本」,以因應「人民期望」,並有效「促進各單位執行效能提升」)
有關1999幾個問題思考與改革建議(連結)

 

文/陳站長 2023.03.09
2023.03.10

任何「交通設施」之規劃設計與檢驗,必須導入幾項「關鍵」1.基本技術:交通專業、交通法規、交通工程、交通宣導....2.視覺科學:任何「交通」,均應考量「識別度」3.聽覺輔助:由於交通路況複雜,過多的「訊息」、標示、花樣...4.現場經驗:設施之規劃與後續改善,應建立「現場經驗值」(因為許多道路工程...5.交通檢驗:有效的「交通檢驗」,類似「重新經歷」的概念,也就是,以「實際駕駛人」...6.廣納建言:搜集民意與廣納建言...7.交通種子:擴大建立「交通種子」:包含培訓專業交通志工,以協助交通相關發展...8.行為科學:許多交通改善,重點與投資均花在「硬體」,卻只有極... 繼續閱讀
最佳「預防」與「預知」工具:(交通管理)手機APP,建議導入並推廣運用。手機APP優點:即時、完整、有電子地圖、可雙向溝通、可查詢、可語音控制、可預約、可導航、可學習、可蒐集建議與車行狀況....PS.手機APP工具,完全是「傳統管理」方式所無法達到的...(但需要平常就了解該APP,並習慣使用... 繼續閱讀
現在社會似乎太偏重於「證明你是錯的」,然後採取「嚴厲懲罰」.....卻不設法取找出「你哪裡不懂、需要什麼?」,然後採取「導正違規、避免再犯」.....為了設法「找出違規」,從現場取締>民眾檢舉>科技執法(透過科技偵測照相檢舉),但「違規人」是找到了,卻偏重「處罰」,而不是「導正」,最終結果會如何呢?違規行為會改善嗎?還是依然存在.... 繼續閱讀
站長推薦>交通安全宣導典範(提供圖文並茂、法規來源、容易理解、專業完整....值得推薦給大眾學習運用。)GoNews 團隊是來自「東陽吳篙文教基金會」,在地深耕20 餘年的「交通安全」推廣,將一路以來的知識、經驗,一同分享給大家,也蒐集網友們的真實意見,彼此交流,期許能讓大家有一個正確、良好的觀念,把生活中的「行文化」帶入你我的日常。『關懷社會行的文化、提升全民行的品質』是基金會對台灣交通的期許與努力目標! 繼續閱讀
陳站長:我們的體制不健全,才會導致「違規亂象」,然而「違規開罰」能否改善違規呢?還是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呢?我認為「對小學生開罰單」並不洽當(違規行為固然不對,但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若不去改善根本問題,只做「違規處罰」,只會帶來反效果….但我不是苛責警方,而是體制上為什麼把「交通違規問題」都交給「警察來舉發」?而不能根據狀況,導向「更好的解決方式」呢?) 繼續閱讀
研究自動駕駛車禍報導案例,反思如何制定規範與改善自動駕駛安全~新聞>當心! 國道施工車20個月被撞153次 這項「功能」竟然多數原因 「自動駕駛」車禍頻傳,若無法確保安全,應嚴格限制使用。「自動駕駛」事故頻傳,等同把「自動駕駛」直接拿到馬路上測試,而使用者與民眾就成了「白老鼠」,拿生命開玩笑! 既然「自動駕駛」無法確保行車安全(包含軟硬體與駕駛操作缺失),是否應當更積極調查並改善缺失? 繼續閱讀
交通詞彙與交通改革重要的詞彙,若能夠了解這些「交通問題詞彙」,就能了解並掌握重點,進行有效的改革…..有關「交通詞彙」是陳站長經過長期觀察車禍與改善問題所累積的經驗,其中有多個詞彙是近年來才被重視的詞彙,如「周哈里窗」(或喬哈里窗)理論、有些詞彙則是「結合特有的概念」運用在交通改善方面,例如「交通醫生」概念,將醫生診斷病情的概念,運用在「診斷交通問題」上,然後再針對問題加以「治療」(有效的解決方案).... 繼續閱讀
全民「交通素養」提升+「交通智庫」APP整合運用~有效的交通改革方案 一、有效「交通改革」應全民參與、提升交通素養 二、科技運用(交通APP)資訊整合運用與推展 (1)無時間、空間、數量等限制 (2)可真正彙整相關問題與經驗 (3)「交通智庫」的建立與運用 (4)「交通資訊整合與運用」~4a.個人交通管理、紀錄 4b.交通規則學習 4c.交通資訊查詢與分享 4d.階段性推展 4e.實體整合運用 繼續閱讀

2023/01/17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