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未能周全思考、缺乏整體考量與經驗,就會導致一連串「錯誤政策」,讓新的政策,無法根本改善交通事故問題,反而可能變成害死人的「交通陷阱」?為什麼,因為……

 

「行人綠燈早開」不一定能確保行人安全:

若每個路口不一致,將導致「不同認知」,因此有些人以為「下一個就是綠燈」,然後在橫向變成紅燈時,就開始進入路口,導致事故發生….
以高雄七賢一路與林森一路口(南區電信總局旁)為例,該路口七賢一路西往東行駛至林森一路口左轉,為「左轉車綠燈早開」,同時對向車與橫向是紅燈、同時行人是全紅。因此平均每幾個紅綠燈變換時,就有幾件行人「闖紅燈」,雖未發生車禍,但已變成「行人陷阱」。
PS.「綠燈早開」設計用意,就是希望提早紓解「左轉車朝」,然而設置以來,從未「持續觀察與改善缺失」,導致該路口仍持續「行人誤闖紅燈」(估計每天至少數百件違規)。

當今為了改善「行人地獄」,因此為了保護行人,所以擴大行人保護機制,一方面透過改變「號誌」方式來保護行人(如綠燈早開、行人全綠+車輛全紅)、斑馬線退縮、突出路口行人庇護設施…..
其中「綠燈早開」,看似美意,卻嚴重忽略「駕駛經驗」的改變過程,也就是突然改變的規則,會讓「知道的人遵守」、「不知道的人難以遵守」。
例如:某路口從傳統的人車號誌同步(車輛綠燈、行人同時也是綠燈),改為「行人綠燈早開」、車輛先全紅數秒再轉綠燈,這時,若駕駛人習慣看橫向變紅燈就起步,那麼行人綠燈先走向路口斑馬線,就變成了「交通陷阱」,因此「改變設施或號誌、規則」,均應考量「舊習慣或認知」在轉變過程的過度期、適應期的問題,不是簡單「說改就能改」,也不是「立了法就能遵守」,而嚴重忽略「實際改變的過程」,需要再教育、再加強、再宣導……。

PS.即使像站長這樣,算是熟知「交通安全」的人,也偶爾會有「疏忽」導致「違規」的情形~例如:因為剛好在想其他事情、或被某些事物所吸引而分心,就可能忽略「特殊號誌/特殊規定」而闖紅燈,因此,「特殊的交通設計」、特殊的「號誌」(如綠燈早開),其實會造成「疏忽時誤判」的風險,因為人通常靠的不是「依規定行動」、也不是「依號誌或依標線行動」,更普遍的是「依習慣、依過去經驗、依其他人的行為而模仿」所產生的「反射動作、直覺反應」,與規劃邏輯的理性思維是有很大的差異、甚至相反的,所以在「規劃設計」或制定規則時,不能只思考「邏輯與理性」,而必須再思考「普遍的行為反應」…..這就是「行為科學」的範疇,而不是傳統「交通專業」的範疇,因此要改善交通安全,絕不能只考慮傳統交通專業,更應導入「行為科學」,並結合「科技」(如手機APP、科技偵測、大數據….),以確保「交通行為」能夠確實被學習、刻意練習、變成直覺反射動作(熟悉且精準按規範行動的訓練結果)…..。

 

交通安全政策不周全,將會越改越糟?

在改變過程,另一個衍生的問題就是,越改越好?還是越改越糟?取決於改變過程是否完善?是否整體考量?一旦只顧某些部分、忽略其他產生的連鎖效應,那麼就可能越改越糟,甚至後來發生的問題,還是無法察覺、然後再怪罪其他因素……(一個缺乏整體經驗、缺乏整體法規認知、缺乏現場狀況與經驗的人,很容易就是因缺乏整體認知經驗,做出錯誤的判斷,最終問題持續存在,甚至衍生更多問題)。

例如:當今所有車禍問題,幾乎都是「缺乏交通素養」所衍生的違規行為,進而導致車禍發生,因此最根本的問題在「行為人的認知不足或錯誤」,因為缺乏正確認知,所以就會缺乏察覺與安全意識,導致車禍發生,結果很多人只看到「設施缺失」就一窩瘋究責設施,若按照「設施改善,問題就能改善」的邏輯,那麼前幾年宣稱「斑馬線退縮」就能改善「行人安全」不就是「典型偏見的例子」,反之,若改善「交通素養」,是否就能確實「改善行人安全」?(甚至所有族群的交通安全呢?)

 

怎樣才能確保整體交通安全?

1.提升全民「交通素養」
交通素養是一切交通的基礎,如同溝通語言,缺乏「交通素養」,猶如「交通文盲」,不知設施與規範,就不可能落實遵守交通。

2.確實累積相關經驗
別再學術或報告導向,應以實質證據與公開透明為基礎,例如:設置網路監控及個人自主管理交通APP,來記錄整體與個人的交通行為,如果沒有確實紀錄,就不可能有實質經驗累積,也就因為缺乏實質證據與經驗,交通缺失就永遠不可能真正改善。

3.跨領域整合
別再把交通問題,全歸責於交通單位,因為當今交通單位,通常只具備交通工程與行政經驗,似乎缺乏跨領域的「行為科學」等經驗,因此無法根本改善「交通違規習慣」,即使加重處罰、科技執法,也無法改善。

4.改變交通組織與管理結構
同上,交通組織管理結構,流於傳統認知與形式,因此無法解決並改善當今「交通違規行為」,若能嘗試「跨領域交流」,促進相關單位「第二專長」,及「其他單位經驗累積」,將有效改善「責任與學習態度」,能更積極與承擔責任,進而改變成「解決問題導向」,而非傳統「專責工作導向」,避免工作完成回報,實際上根本沒有解決問題….

5.整合交通訊息平台與善用手機APP
當資訊公開透明,就能被監督,且因為不斷教育與宣導,人人皆知交通規範與相關設施,自然就能提醒自己與他人,相互約束與維護交通順暢及安全,反之,缺乏認知與經驗,甚至擔心自己違規而不敢去糾正他人,反讓周邊都跟自己一樣比爛、比誰沒有違規…..透過「交通智庫網站」、「交通APP」就能掌握所有交通資訊、交通能力提升、交通管理、交通經驗….這能絕對確保「交通資訊正確」、交通法規與政策不被任意解讀或串改,避免有能力的人被曲解,因為人人習慣查證,且有專業充分的「交通智庫」可查、可諮詢與可申請協助…..反之,就是紛亂與分裂,而不是整合的交通環境。


後續追蹤與補充:

2023.06.05
原來,除了「行人綠燈~早開」,還有新發現「行人綠燈~晚開」

昨天,經絡 高雄市 建國二路、復興一路口,發現該路口為「行人綠燈~晚開」
https://tw.live/cam/?id=KHC000336

原來,路口有各種「號誌」,不只是紅燈、綠燈,還有「車輛左轉綠燈早開」、「行人綠燈早開」、「行人綠燈晚開」~

意思就是:該路口與一般路口紅綠燈開啟與轉換不太一樣~
一般路口:行人與車輛紅綠燈同時運用,且如果此路口從綠燈轉紅燈後,橫向路口通常就是由紅燈轉綠燈,此一號誌燈,是一般紅綠燈的常態普遍設定,也因此,駕駛人或行人在看到橫向變紅燈後,就會步入馬路或路口。

特殊路口號誌:交通局根據該路口車潮或人潮,特別設置特殊標線、號誌等,其中「車輛左轉綠燈早開」,目的是因為該路口左轉車潮較多,因此設為「左轉綠燈早開」(如高雄市七賢一路往東,左轉林森一路口往北),因為該路口為火車站前重要的「替道道路」,也就是火車站前禁止左轉,因此必須提前繞道,所以車流車潮就會提前轉彎,導致附近路口車流較大,所以確實有需要「左轉綠燈早開」。

綠燈早開(或晚開):
如果按照一般設置,恐影響某些車流壅塞路段,因此調整常態,用特殊號誌時相,改變讓壅塞的車到,能有更長的「綠燈」(且不用加派人員指揮),就採取「綠燈早開」的車流管制措施,問題就在「沒有特別宣導」或「醒目的標示」將會造成第一次行經該路口的人或車,沿用「舊認知/舊習慣」,導致誤判而闖入,因此類似紅綠燈早開(或晚開)的控制,立意雖好,卻可能是「交通陷阱」,即使曾打1999呼籲交通局等單位重視,但仍未見改善,也就是沒有「明顯標示或宣導」,使得該特殊路口紅綠燈,經常可以看到「行人誤闖紅燈」(如該路口行人綠燈晚開)或「車輛誤闖紅燈」(如該路口行人綠燈早開)。
PS.其實最正確的作法是「讓大眾養成遵守號誌」的習慣,但要「看對號誌」,也就是要看「自己應遵守的號誌」,而不是看橫向來推斷自己的號誌。

 

文/陳站長
2023.05.26
2023.06.05

2023/11/0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