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台灣許多「規定了卻不管」,而「規定」到底合不合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若將腳踏車退出人行道,會不會後來又因為腳踏車在車道接連被撞,又重新改回設置…….


行人地獄之「行人與腳踏車衝突」

陳站長:最近又遇到「車站內飆腳踏車」,一點路權、安全觀念都沒有,難怪被國外戲稱「行人地獄」~
看來,「行人地獄」不分車種,因此再多呼籲、加重處罰、改變道路與人行道設施,似乎花大錢做工程,卻仍不見顯著改善,因為問題出在人民的「交通素養」,當素養不改善(也就是缺乏正確了解交通規則認知,進而憑藉平常的習慣,讓「錯誤習慣」積非成是的結果,就是當今的「交通亂象」與「車禍頻傳」)

原來「腳踏車」依規定不能騎上人行道~(一定有很多人會問:真的假的?)
真的,腳踏車不能騎上人行道,但有例外(見以下報導),至於為什麼腳踏車騎人行道「沒人管?」,還是「無法禁止?」
從「腳踏車」騎車情況來看,確實有部分腳踏車騎士,會造成行人的危險,特別是飆速、未禮讓、未減速、貼近行人,甚至發生擦撞與衝突。因此在遇到這種情況時,人們就會支持「腳踏車退出人行道」…..不過,「腳踏車退出人行道」真的就能徹底改善「行人安全」嗎?當然可以,但腳踏車會在「車道」發生更多「車禍事故」,所以是不是要「再改回來」(讓腳踏車可以騎上人行道,但設置相關規定)。其實早有規定,只是「沒有落實」罷了~PS.所以在思考問題時,不能只看「行人」,或只看「腳踏車」,而是看「整體影響」,否則一定會導致「連鎖效應」(若一個錯誤規劃,將導致其他也跟著錯誤)、「顧此失彼」(做了這個卻忽略那個)、「畫蛇添足」(做多餘的事)~

當我們要改變一個問題,將連帶影響另一個問題~
1.機車路權:「當我們爭機車路權,一定會影響汽車路權」
2.行人路權:「當我們爭行人路權,一定會影響汽機車與腳踏車路權」
3.腳踏車路權?
4.汽車路權?…..
那交通規劃單位有沒有其他權利與想法呢?
司機與乘客有沒有權利提出對他們有利的主張呢?
問題恐怕多到處理不完,而且新的問題還在不斷發生…….
那麼,到底要怎樣,才能根本改善問題?才能讓問題有效降低呢?我想根本應該是「人」的認知,也就是人民的「交通認知」,所謂的「交通素養」。


~讓我們先來看看,網路更多相關內容與報導~

人行道飆單車! 學生違規騎惹怨 民眾不滿批:差點被撞 (年代新聞)

你知道腳踏車是不能騎在人行道上的嗎?在台中一間明星高中,有非常多的學生都會騎腳踏車通勤,因為租用站就設在人行道上,變成很多人都會貪圖方便騎上去,但因為上學期間人很多,也差點釀成撞傷人意外。

單車騎人行道、騎樓!北市即起取締 最重罰600 (東森新聞)

為保障行人路權,台北市現在加強取締,單車違規騎上騎樓與人行道,最重開單6百元罰款,初期先宣導取締,不過因為鐵馬族長年養成的壞習慣,現階段會先針對自行車道,建置比較完善的路段,不過不少騎士都不曉得,因此上午不少人就被當場開罰!

自行車屬慢車 騎斑馬線.人行道開罰 (T-NEWS聯播網)

新竹縣啟用YouBike,這下通勤、通學、購物等,騎腳踏車代步方便很多,但自行車屬於慢車,交旅處也提醒,騎上馬路要靠右側行駛,不可橫跨雙黃線,遇斑馬線和人行道也要下車牽行,才能避免事故發生。

「騎樓、人行道」禁單車!北市嚴抓 開33張罰單 (TVBS NEWS)

單車伯違規騎上人行道遭取締 嗆警「三字經」還出手攻擊  (壹電視NEXT TV)

台北市萬華日前有名男子,因為把單車騎上人行道遭巡邏員警攔查取締,男子疑似不懂規定,認為警方刻意找麻煩,當下氣得爆粗口甚至動手攻擊員警,造成員警右手掌骨折,立刻遭上銬壓制。

政策大轉彎! 單車騎人行道免罰 (華視新聞 2013.07.30)

兩個月前北市府才宣布,自行車騎上人行道的話就要開罰六百元,不過現在政策大轉彎,由於台北市自行車風氣越來越盛行,未來將以勸導為主,會針對單車族加強宣導,培養禮讓行人文化,不要亂按鈴,但也有行人反對認為人車爭道很危險。

校園周邊騎人行道易釀意外 議員籲上下學「禁行」自行車 (東森新聞)

家長反映校園周邊人車共道的人行道,經常出現飆速的自行車,議員呼籲上下學時段,禁止騎腳踏車,並且設置禮讓行人的標示,也要繪製禁行自行車的標線,希望在校園周邊2百公尺內,腳踏車能牽行通過。

電動滑板車「嘸路騎」 騎人行道、自行車道、馬路都違規 (東森新聞)

近幾年無動力滑板車,跟電動滑板車,在台灣都很夯,愛用者拿它來當作停車接駁工具,或者出門露營帶著走,但電動滑板車到目前為止,其實沒有路權,包括馬路上、人行道、自行車道都不能騎,因此駕駛騎在馬路上都有可能被開單,目前相關法規一讀通過,未來如果三讀通過,才能由地方機關規範合法的騎乘區域。

高雄燈會開幕爆衝突! 腳踏車擦撞嬰兒車 人行道成格鬥場 (TVBS新聞)
高雄燈會第一次移到蓮池潭舉辦,沒想到開幕第一天場外就發生暴力事件,兩名男子在人行道大打出手,嚇得女童嚎啕大哭,導火線是其中一名男子把腳踏車騎上人行道,擦撞到了嬰兒車,另一名男子出聲提醒,不過騎士不但沒道歉還飆國罵,兩人就在大街上演出全武行(更多內容)

自行車道之行人路權 (ToMoKo小日子)
站長:文中提到實際行人與自行車之間的衝突事件,結果政府相關單位的回應卻令人傻眼。
如果「規劃卻不管理」,那不是等於「設陷阱讓民眾跳」,因為如果「不管或放任」,等同於「沒有規劃」,既然沒有規劃,那誰都可以走,也能讓行人或騎士多加注意。
反之,若「規定了,卻不管理」,將會導致「遵守者」依規定,反被「違規者」侵害,卻又投訴無門、無人積極處理的窘境。(詳細內容)

搞不懂自行車道為何要標”行人優先” (mobile01~koalawang)
(詳細內容)

【影片】行人vs.單車的路權之爭,有解嗎?看看世界第一單車城市怎麼做 (關鍵評論網)
台灣素有「自行車王國」之稱,但除了是生產大國,單車似乎尚未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尤其在台北市,騎士與行人之間搶道、衝突,甚至告上法院的例子所在多有。到底在人行道上,行人和單車誰的路權比較大?世界上有沒有其他城市,能解決人車爭道的問題?(更多內容)

自行車騎乘於人行道之「人車共道」規定為何? (台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
「人車共道」規劃係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0條之3規定,在人行道適度寬度等條件允許下,設置人車共道標誌,開放自行車與行人共用人行道,但自行車騎乘時仍應禮讓行人優先通行,並禁止騎乘騎樓。(更多內容)

自行車屬於慢車,別再誤當行人! (新北市政府~市政新聞)
【新北市訊】街頭經常可見自行車穿梭於行人之間,通過斑馬線(行人穿越道線)再騎上人行道,但在交通法規中,自行車被歸類為慢車,不能像行人一樣走在斑馬線上及人行道….(更多內容)

【投書】腳踏車路權?淺看腳踏車在台灣的處境 (CNEWS匯流新聞網)
腳踏車專用道的數量及品質卻沒有顯著的提升,規劃大多著重在河堤、溪等休閒騎道,對於使用腳踏車通勤的騎士來說經常需與行人、汽機車在大馬路上搶道。(更多內容)

騎乘自行車是弱勢的用路人,要了解相關路權才可確保自身安全及權益! (臺中市政府警察局)
自行車屬於慢車,應該騎乘在道路的「慢車道」、「自行車專用道」或設有行人及自行車專用標誌之人行道上,不可恣意騎上騎樓及人行道。(更多內容)

腳踏車是否可以騎上人行道?民眾欲檢舉,檢舉流程為何?(臺北市政府警察局)
一、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等相關法規,本市自行車行駛人行道(不含騎樓),係採「原則禁止、例外開放」;人行道係專供行人通行之用,除非在不妨礙行人通行及行車安全無虞之情況下,主管機關得於人行道設有標誌及標線之路段(行人與自行車共道),例外開放自行車行駛外,其餘人行道禁止騎乘自行車,且在人車共道之路段自行車亦須禮讓行人優先通行;倘於未設有前述標誌之人行道行駛,係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處罰條例)第74條第5款規定,可處駕駛人新臺幣300元以上1200元以下罰鍰。…..(更多內容)

腳踏車騎上人行道,合法嗎? (商周~時事分析)
自行車呢?依據規定,自行車是「慢車」,慢車是只能在慢車道上遵向行駛,而不能在人行道或快車道上與行人或其他機動車輛爭道….但《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也給主管機關權限,在不妨害行人通行或行車安全無虞的原則下,於人行道設置必要之標誌或標線可供慢車行駛…..(更多內容)

自行車請勿騎乘於騎樓、人行道 (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
自行車係屬「慢車」,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24條規定:「在劃設之慢車道上靠右順序行駛,在未劃設慢車道之道路,應靠右側路邊行駛。」,另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0條之3規定,自行車不得行駛人行道,除非在不妨害行人通行或行車安全無虞之原則下,於人行道設置標誌或標線才可供慢車行駛。自行車行駛於人車共道路段未禮讓行人優先通行、騎乘騎樓,可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74條處新臺幣300至600元罰鍰。(更多內容)

人行道上可以騎腳踏車嗎? (陽昇法律事務所)
按道交條例第3條第3款,騎樓也是人行道的一種,因此如不是人車共道的騎樓,腳踏車也不能行駛。…..但要特別注意的是,設置「人車共道」人行道的前提是「不妨害行人通行或行車安全無虞」(更多內容)

單車族必懂系列–【路權篇】 (國泰產險)
隨著自行車旅行的熱潮,自行車涉入的事故件數也以驚人的速度攀升,根據交通部統計自行車涉入事故數三年內自18663件(108年)暴增至20311件(110年)。…..因為自行車屬於「慢車」,所以不得行駛於公園、人行道、騎樓、斑馬線、快車道等地。(更多內容)

「腳踏車騎斑馬線」要罰!一覽你不知道的單車違規行為 (Newtalk新聞)
根據新北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表示,在交通法規裡,自行車被歸類為慢車,不能像行人一樣走在斑馬線上及人行道。……就算騎在人車共道的人行道,還是行人優先。(更多內容)


有關 高雄自行車道的規劃與狀況參考

大高雄自行車道路網建置及優質化路線評估調查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工程企劃處-專題分析-鍾孟勳)
高雄市自行車道路網建置規劃之研究 (高雄市政府交通局-薛聖弘)
高雄市自行車道列表 (維基百科)
高雄市區8條自行車路線/單車道 (背包客棧~hello98)
高雄市自行車步道 (四方通行旅行社)


~再回來思考,改善問題還有哪些必須思考~

交通素養,是交通規範落實的根本
缺乏「交通素養」,只想靠「交通設施」、「交通違規處罰」、「交通安全宣導」、「交通教育」、「交通立法」…來改善,其成效必然有限,因為「人」才是根本,也就是「民眾」與「交通規劃管理各單位」的所有人,皆須具備「交通素養」,如同「語言」一樣,「交通素養」就像「交通語言」,是所有「交通建設」與交通運行的基礎,缺乏「交通語言」,就等於「無法交通(無法了解交通)」,不懂「交通語言」當然也就不可能(完全)遵守。
「交通素養」應包含:對「交通法規」的了解(如:交通安全規則、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其主要條文在告訴民眾,誰有優先權、誰應禮讓,否則會被處罰…..另外,在了解「交通法規」外,還必須增進「防禦駕駛與安全駕駛的觀念」,意思是,即使了解交通、能夠遵守規則,但仍必須更進一步「預防他人違規」(才能避免因他人違規闖紅燈或不遵守而導致衝突發生)。
交通素養,當然也必須熟悉「交通工具」的使用,因為良好的交通工具,才能確保安全與順暢運行…..。

在擁擠的空間,汽機車與行人爭道已是無法避免的事實,但如果不設法去確保每個人都具備「交通素養」,取得「交通共識」,恐怕再多的改革、再好的設施、再高的預算與經費….恐怕因為極少數人的「自私或失序行為」而帶來「交通混亂」,當交通混亂,所衍生的必然是違規,甚至「車禍」發生,因此,追根究柢,台灣交通問題的根源就是「缺乏交通素養」,然後就是缺乏長遠與整體的交通規劃,導致交通問題不斷,頭痛醫頭,只處理表面問題,然後問題持續不斷發生與惡化~

交通改革省思~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以及操作交通工具的習慣,什麼時候起步、轉彎、加速、超車、剎車…..一快一慢、一左一右,常常在「無法預期的情況下」,做出「突發的行為」,這樣的行為最危險、最難以讓人預期,因此最容易導致交通事故發生。
所以要「可預期的行為」,才能讓其他人知道,並採取妥善的應對~例如:要想要轉彎,必須提前數十公尺就開始打方向燈,並先進入左側(或右側)車道,準備左轉(或右轉),同時在轉彎前,就開始注意相關路況,甚至累積經驗,在經常行駛的路段,預先評估如何行駛較安全,若加上政府相關交通資訊與大數據能更整合、提供指示(大數據交通規劃與管理、導航等功能),讓民眾逐漸習慣與運用,而非傳統的交通運作方式(靠每個人的交通自主與隨機應變,而每個人都隨機,就會造成更多複雜的因素,自然就更難以掌控與管理)。

在自由約束之間的平衡
有時,適度的規範(約束),才能帶來整體運作的效率,有時可能犧牲某些人的權益,但卻可以帶來整體更好的效益。
以行人跟腳踏車的權益為例,行人行走於人行道,這是確定的,並應獲得最好的保障。

腳踏車應騎在哪裡比較合適?
「腳踏車」在騎在哪比較好?若騎在一般汽機車行駛的車道上,特別是現在很多車道最外側規劃做為「(汽機車)右轉專用道」,以及機車在慢車道上會高速行駛,對慢車(腳踏車)相當危險,因此若考慮腳踏車騎行安全,就必須避免「與車爭道」。(這還未考量夜間行駛、雨天行駛,對腳踏車就更加危險….)。
那麼設置「自行車專用道」會比較好嗎?答案是不太容易。以前高雄曾自豪「自行車道」,但實際上「識別不明」,極少人能辨識與遵守,因此花錢改建或新鋪設之人行道,同時又要保養,其實並不符合經濟,又沒有辦法落實(品質與普遍鋪設率再怎麼做仍是有限的),因此鋪設「自行車專用道」其實是花錢鋪設與維護,但實際上效用有限。
所以腳踏車只能從人行道來分割?抑或是騎在人行道靠右側或左側?還是遇到人多時用牽行,人少或無人時才能騎?(那麼車速如何規範,怎麼騎才能確保行人安全?)
個人認為,關鍵在「禮讓行人」,同時也應規劃行人如何行走(而不是單方面只要求其他車種,卻不教育與規範行人)。
例如:腳踏車原則上可以騎在人行道(除非有特殊限制或規定),但應要求「確保行人優先與安全」,也就是腳踏車不得在人行道上飆速、同時遇到行人時應減速或牽行(再考慮怎樣才是最合適並可執行的方式),讓行人靠邊走,同時能預期腳踏車接近(也就是腳踏車接近行人時應按鈴提醒,並保持一定間隔),然後根據初步規劃與區域試辦後。逐步調整,並作為擴大實施的準則與模式。

那怎樣才算是好的自行車規範與文化?
其實,任何一種好的文化,不是「任其自由發展」,而是經過長遠思考、考察、用心設計、教育輔導,然後形成,因此「有用心」與「沒有心」、專業與不專業,其實一比就知道(問題是長久以來,並沒有被重視,所以在專業與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實在很難形成「良好的自行車典範」…..)
PS.若有人去調查與比較高雄市公共腳踏車的前後系統差異,就能知道,誰比較成熟、誰比較專業…..在過去CityBike時代,問題與狀況多,維護妥善率不佳,系統頻出狀況…..當然「經費」是系統品質效能的關鍵因素,也就是說,若必須投入「相當的經費」(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而非節省經費為導向),那麼多花一倍(或比原來更多的費用),是否能讓整體更好(實際上,有時花更多經費,反而可以省下更多問題處理或導致的損害….)。

彙整編輯:陳站長 2023.03.22

2023/11/0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