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交通醫生

臺灣同時存在「車種分流」與「車向分流」混合車流,但以「車種分流」為主。(通常二車道以下,多為混合車流,其中城市道路狹窄路段,可能禁行汽車或汽車單向行駛規劃。)
「車種分流」不是臺灣獨有,通常根據當地特殊交通環境規劃,至於優缺點,透過ChatGPT整理歸納參考如下。
現在科技與人工智慧逐漸成熟,但交通大數據與相關認知仍停留在傳統(缺乏行為科學、駕駛人行車紀錄、駕駛普遍缺乏交通法規認知、交通工程未能確實導入現場觀察經驗、缺乏整體與長遠考量….)。因此其傳統數據難以精準評估,亦難以作為改善依據(例如:無法判斷駕駛人的駕駛認知,所以遲未積極改善其認知,導致駕駛人普遍對交通法規仍一知半解,所以再好的交通工程改善,將無法被準確遵循,也就無法更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

PS.比較臺灣「車種分流」與「車向分流」哪個好?更重要的似乎是「交通素養」的提升,因為再好的交通工程,如果人民不知怎麼遵守(因為不懂交通法規、不懂交通規劃設施的用意,就難以遵守….),所以新的交通設施與規範,若無法落實(無法確保人民了解),將「前工盡棄」(甚至因為駕駛人不知道新設施與規範,卻仍沿用舊習慣與認知,反而讓「新設施」變成了陷阱,以綠燈早開為例,駕駛人或行人不知綠燈早開,所以仍舊習慣看「橫向號誌」變為紅燈就起步,此時將與造成「誤闖」而肇事….)。所以,「交通素養」提升,才是交通改善的根本,是交通安全的根本。(「交通素養」提升,不只是民眾,若政府與施工單位的「交通工程素養」不足,仍會規畫出一堆缺乏整體考量、缺乏現場經驗考量的交通工程,最終一定是做完後,一改再改、疊床架屋,讓交通環境變得更加混亂….)

 


 

~以下透過ChatGPT(2025.04.09)等方式獲得的參考資料~

全球城市交通分流方式比較報告

一、前言

現代都市交通面臨擁擠、污染與安全等多重挑戰,為提升通行效率與永續性,各國城市紛紛採取不同的「交通分流策略」。本文整理紐約、東京、倫敦、巴黎,並補充台北、阿姆斯特丹、首爾與曼谷,共八座城市的交通分流特性,進行比較與歸納。

二、交通分流方式定義

  • 車向分流:依照車輛行駛方向進行分配,例如單行道、可變道、潮汐車道等,目的是提升通行效率與降低交會衝突。
  • 車種分流:根據車輛種類區分行駛空間,例如公車專用道、自行車道、機車道或卡車限行區,目的是提高特定車種安全性與效率。

三、國際城市交通分流對照表

城市 分流方式主軸 車向分流特色 車種分流特色 補充說明
紐約 車向分流為主 單行道密集、橋樑可變道、高峰期導向調整 公車專用道、自行車道逐年擴張、卡車限制區 重視流量效率,自2014年推行 Vision Zero 政策
東京 車向+車種並重 都市道路雙向為主、交叉口導向清楚 電車、計程車專用道、人行道明確分離 管理嚴格,自駕車與智慧號誌技術逐步導入
倫敦 車種分流較明顯 舊城區街道窄、部分高峰單向管制 低排放區、公車道、自行車超級公路 擁擠費制度推動綠色交通
巴黎… Continue reading
「複雜的交通設計」,非常考驗「大腦認知」與「行為反應」,通常「交通設施」必須能以最短時間辨識,如果設計過於複雜「難以理解」,不但難以遵守,更可能因為複雜導致「困惑」陷入危險狀態... Continue reading

交通陷阱:以博愛一路與龍德新路口(高禾醫院旁)之自行車專用道為例
自行車專用道,未設斜坡,導致路面「高低落差」約15公分。

根據Google街景圖,在2020年6月仍為斜坡,但2022年2月至今(2025/01)三年了,卻沒改善為斜坡(作為自行車進出該專用道),使得自行車騎士在不注意的情況下,恐會造成騎士摔倒、自行車損害。

從此案例可以看出,交通設施從「規劃、施工、驗收、後續追蹤」缺失,加上民眾缺乏「交通安全設施覺察」(估計至今超過上百萬人次經過,卻沒有人通報,相關單位亦沒有察覺並改善)。

 

 

這些新的交通設施缺失,可用一句話來形容:「規劃很理想,但現實很殘酷」,交通設施規劃與設置了,就必須設法做到完全,因為成敗就在最後一里路,即現場是否落實、是否真的安全了?否則過程做得再好,也都前功盡棄了..... Continue reading
以下列舉常搭公車,遇到的狀況與改善建議、一.公車改點不友善、二.公車時刻表問題、三.公車APP問題、四.公車路線經常修改.且未有效傳達、五.公車站牌設置問題、六.之前「兩段式收費」爭論、七.高雄也有「神秘客」、八.應設法建立「帶領與關懷駕駛」機制、九.明確規範與釐清責任、十.公車乘客教育與溝通、十一.公車行駛時,禁止乘客站起來走動、十二.公車司機的心聲、十三.設立「公車志工」、十四.擴大「公車服務」專業.組織與資源、更多公車相關影音報導..... Continue reading

「違規處罰」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反而讓問題越弄越糟!

交通失序與交通秩序:
交通失序:指當今交通亂象,包含違規、龐雜的交通環境與政策….。運用「交通違規處罰」作為改善「交通安全」問題,不但無法改善「違規行為」,反而「增強違規行為」(根據行為科學研究,處罰會帶來「負面增強」效果)。特別是「違規行為」是因為對「交通法規」一知半解,加上複雜的交通環境,更讓人民難以遵行。因此「處罰」無法讓人民因此「了解交通」,反而會陷入「獸性狀態」(「獸性狀態」:本能的逃避,戰鬥等非理性的反應,請參考「部落領導學」一書)。
PS.網路普及造就媒體訊息呈現「負面的交通訊息」,導致人民本能觀看,進而從潛意識模仿(學習)錯誤的交通行為,因此如何「改善交通」,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改善媒體訊息」,因為媒體具有「潛在教育」的影響。
交通秩序:包含容易理解的交通規則、環境,且政府相關單位統整一致的交通認知與管理原則(參見「黏力」一書中的「指揮官意圖」及「部落領導學」一書中的「多項改善策略」)。

花大錢做「交通工程」,並無法改善「交通違規」行為,對交通亂象,幫助極為有限:
顯見「交通改革」並非「傳統交通人」的專業,因為改善「交通違規行為」的關鍵在「行為科學」,否則採取「傳統交通違規處罰」,只是在用「強權壓制」,無法根本解決「一知半解的交通認知」,可以說人民的交通認知,只有小學程度,但交通環境龐雜專業,沒有高中程度,恐怕難以理解與適應。

找到改善「交通違規」的關鍵,「交通狀況」必能「從混亂導向秩序」~
改革交通,關鍵在「交通素養」(自律,與認知)的提升,不去改善交通素養,其他再多的改善、再嚴厲的處罰,都難以解決「違規行為」問題,因為交通違規者並非「故意違規」,而是交通整體環境與規範太龐雜、未能及時導正(違規習慣),最終讓全民陷入更複雜、更情緒化的僵局,以致「交通衝突」臨界點,隨時在各地爆發……。

 

以「個案輔導概念」導入改善「交通違規」為例:
如何有效改善「交通違規行為」,可導入「個案輔導」的概念:
採取專業手法,避免傳統「違規舉發處罰」流於形式的機制。
「個案輔導」運用在改善「違規個案」:
1.先診斷「個案」的交通狀況:
包含診斷個案交通習慣、交通履歷,即可很清楚看到個人的「交通狀況曲線」,也就能徹底了解「個案的整體狀況」(絕對不是傳統籠統的「交通違規紀錄」、傳統的「交通管理處罰機制」能夠比較的)。
其中,「交通習慣」,絕對不是「個人陳述」那麼簡單,因為當今缺乏「交通素養」,所以其陳述根本沒有什麼「改善價值」,因此必須導入「科技工具:行車紀錄系統(包含:影像、駕駛系統、行車動態等紀錄)。
2.根據「交通狀況」(病因),對應「交通處方」:
逐步建立「交通病因」,以及「對應的處方」,就能更有效、及時改善個案狀況,並避免再發生。
3.運用行為科學:

人去控制車輛,而人的行為受到大腦掌控,因此大腦裝了什麼?記憶與經驗都是「行為科學」的核心,若不運用「行為科學」去了解「為什麼會有違規行為」,那麼採取傳統的「違規處罰」,將無法有效根除違規行為,甚至會造成「反效果」(根據研究:處罰會造成「負面增強」效果),至於其他「行為科學」的運用,將更人性化、更容易被接受、因材施教、被理解與關懷的正向管理、改善機制。(另外可參考:小習慣、神經可塑性….等書提到的技術)
4.運用科技工具:
傳統紀錄無法呈現完整與關鍵問題,因此必須確保「個案診斷」的病因(違規或缺乏哪些交通內涵),而診斷、紀錄個案的「交通行為」與「車輛動態」,才能確實了解「個案交通狀況」,也才能夠提出精準的「改善方案」。科技工具,不是「違規取締設施」,而是「交通行為偵測」,找出「缺失行為」,才知道「個案」有哪些「缺失」,然後彌補改善。
現在人手一機,透過「交通APP」,能夠做到「科技設備整合運用」,如整合行車紀錄器、駕駛行為紀錄、行車狀況記錄、交通設施狀況記錄等。
5.交通管理系統建立與運用:
有了科技輔助,就能解決「人為無法做到的事」,特別是當今人車眾多、個別認知狀況複雜,導致交通行為更難以掌控。因此導入「科技管理」,讓人民逐步熟悉「運用工具」,才能確保精準、專業、可信賴、充分且即時的訊息與服務,讓管理層、民眾都能輕易掌握「交通資訊」、學習「交通規則」、熟知「交通狀況」,就能確保整體「交通安全」。
6.輔導改善媒體訊息:
紛亂的網路媒體訊息,間接影響「觀眾認知」,讓政府更難以規範及管理,甚至造成誤導。
例如:正確做法應是學習交通法規、依法判斷處理原則,而不是教導「如何避重就輕的陳述以規避警方調查或法律責任」。
另外,因為媒體具有「潛在教育與影響認知」,所以媒體自由應先建立在「媒體素養」,其中若報導交通,則應先具備「交通素養」之上,那麼政府要做的不只是被動的等檢舉才去調查處置,而是主動積極協助民眾與媒體提升,讓廣大的媒體能協助
正向發展。

 

陳站長:台灣可以做「世界交通典範」
而不再陷入低端思維困境,不但可以有效改善台灣交通亂象,建立系統與經驗後,更能提供其他國家改善交通問題~

「交通典範」要做的就是:
1.提升全民交通素養
2.改善交通設施
3.改善交通管理機制… Continue reading

交通醫生:交通工程做再多改善,不如直接落實人民「守法」,否則再多工程,人民仍不去遵守、不知遵守,那麼就「前工盡棄」了,甚至新設施人民看不懂,以及有些人遵守、有些人不知遵守,反而更加危險,變成了「交通陷阱」..... Continue reading
「錯誤的槽化線」設計:以高雄市美術館路與龍水路口,(2023年)在內側(左轉)車道,新設置的「槽化線」(如下圖示),該槽化線設置於路口(美術館路,東往西方向,近龍水路口)縮減內側左轉與直行車道,讓原本的單向二車道,縮減為一車道,同時還維持「左轉與直行」標示,等同先阻礙「左轉車」應在內側車道進行左轉,迫使左轉車駕駛必須先「右切」,然後再「左轉..... Continue reading
台灣「拼裝的交通」導致違規與亂象不斷 從一個地方新的交通設計,即可看出「台灣交通文化」與其未來.....紛亂的交通,是怎樣來的?又會導致怎樣的發展?從交通發展歷史,可找到「交通政策」脈絡,也就可以預期會造成怎樣的「交通文化」.....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