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轉待轉」設計複雜,反而變成「交通陷阱」。高雄新凱旋四路往西,近翠和街口之「機慢車待轉」規劃設置缺失。
「複雜的交通設計」,非常考驗「大腦認知」與「行為反應」,通常「交通設施」必須能以最短時間辨識,如果設計過於複雜「難以理解」,不但難以遵守,更可能因為複雜導致「困惑」陷入危險狀態。
例如:嚴重錯誤的「槽化線」,看似要保護準備左轉進入「待轉區」的騎士安全,實則先迫使準備左轉騎士為了避開槽化線而左切,導致與後方直行機車衝突,反而讓該設計變成陷阱。(建議:應讓左轉待轉機車直接進入待轉區域,並以虛線引導後方直行車避開前方待轉區域。)
PS.當然,最終設計應「整體考量」,也就是一般道路行駛經驗(而非個別化設計),以避免對該路段或路口不熟悉的特殊設施(或特殊規定),而導致困惑與危險。
高雄「機慢車待轉」規劃設置缺失:
缺失1.先左切(避開槽化線)
缺失2.欲左轉卻得往右靠
缺失3.設待轉區卻又不能用
缺失4.近路口植栽遮蔽視線
PS.車輛行駛時是連續動態,所以不能只顧慮片段,而是考量前中後等整個過程(包含時間與空間)…
「左彎專用」(左轉待轉)設計缺失:
缺失1.機車左轉須先左切(避開槽化線)
原本用意在阻擋「待轉機慢車」被後方直行機車追撞,設置「槽化線」。
但該槽化線限制「待轉機慢車」無法直行進入待轉區域,迫使欲左轉騎士為了避開槽化線而左切,反而在此時被後方直行機慢車撞上。(不但沒有改善問題,反而製造陷阱)
缺失2.機車欲左轉卻得往右靠
左轉騎士的反應直覺:一般左轉待轉習慣,從路口設置的待轉區左轉,因此騎士必然會依循舊習慣與認知,去尋找「待轉區」。
但該路段與路口卻違反「常態設計」,將導致騎士行駛到該區域「瞬間感到困惑」而發生危險。
通常會需要學習,或較多時間去理解「新設施」,這樣的「新設計」必須平時就先「普及宣導」,以讓全民都了解該如何遵守,而不是讓騎士自己去摸索、猜測、理解,因為每個人的經驗與能力有落差,導致判斷與理解有所不同,這樣的交通設計就很容易導致「認知落差」的困惑與差異,最終衝突在所難免。
若按直覺,當左轉騎士先靠右停在待轉區域,然後等待轉可以行駛後,左轉時增加與左側後方直行機車的衝突。(該設計也許是因為「左轉待轉區」不足以容納該地點的待轉機慢車數量,所以改用「左彎專用」車道的概念,但不論怎樣的設計,應避免特殊、難以理解、或與平常直覺與經驗法則相反的設計)
缺失3.設待轉區卻又不能用
與常態「待轉區」設置衝突,恐導致大部分騎士仍沿襲舊認知,採取舊習慣,導致新舊認知衝突。
PS.人們通常是靠「習慣與就認知」在行駛(直覺思考與反應),而不是靠「靠標示規定」在反應。所以必須用平常大家的習慣來思考,需要怎樣的設計與輔助視覺設計,例如:若需要特殊設計,應加強「視覺與聽覺」的明顯提示,以達到告示的效果,最好應普及宣導、讓所有人都能改變行為習慣,提前學習認知(有特殊路段、特殊規定等,應透過「交通APP」來提醒「新增與特殊設施」應如何遵守與行駛),避免認為「駕駛人就應該了解並遵守」的強制觀點(就好像他們知道的事,你不知道,然後用他們知道的事去考驗你一樣)。所以當人民「不知道」時,不應只是「處罰」,而是去確認他們是否知道,唯有知道,才可能遵守。(現在的交通環境是即使知道,也不一定遵守,因為另一個問題是「大家都違規」造成的示範,讓人以為別人違規都沒事的假象….所以全民普及提升「交通素養」,是為了提升「認知」,以達到「自律」的內涵。)
缺失4.近路口植栽遮蔽視線
路口應避免「遮蔽視線」,若遮蔽率越多,則危險越高。
如果行人(小孩)從該路口穿越,橫向車輛將無法明顯看到行人(或機慢車),因此遮蔽物必須移除或降低(也許在40公分以下)。
如果騎士較高,但遮蔽率過高,也會影響往來車輛對騎士的辨識率,所以應盡量讓該遮蔽降到最低(可完全辨識最好,所以考量的不只是遮蔽,而是包含夜間的光線、同時多輛車經過時,該設計是否有衝突與危險….)
PS.有些路況複雜,確實沒有「完美的設計」(無法兼顧安全與便捷),但應盡量避免與一般設計不同、避免複雜難以辨別、避免難以遵守….等原則。
高雄新凱旋四路往西,近翠和街口之「機慢車待轉」規劃設置缺失。
PS.參照Google街景圖2019/05,近期拍攝如下~

高雄新凱旋四路往西,近翠和街口之「機慢車待轉」前,不當設置的「槽化線」恐迫使欲待轉機車左切被後方直行機車撞上。2025.02.18現場拍攝

高雄新凱旋四路往西,近翠和街口之「機慢車待轉」規劃過於複雜,恐導致困惑、難以遵行。2025.02.18現場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