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報導-宣導

新聞事件省思:燈號變陷阱|紅燈倒數!智慧燈號變陷阱 市民誤判險出事

 


什麼是「學習式號誌」?若宣導與配套不足,反而變成「交通陷阱」…

「學習式號誌」(智慧號誌/智慧紅綠燈),是為了改善「車流狀況」而設置的「交通控管機制」,當縱向車流達到一定數量時,就能影響「號誌燈」的調控,避免傳統紅綠燈「固定秒數」,無法判斷車流,導致即使沒有什麼車經過,還是固定紅綠燈管制時間。
然而,在新設置的「學習式號誌」(紅綠燈)依循傳統的「倒數秒數」來提醒用駕駛人,但在紅燈倒數….3、2、1、0之後,不是變為綠燈,而是「閃爍的”–“」符號(意思是,尚未綠燈,也就是橫向的”階段車流尚未疏通完成”所以持續管制中),問題是「紅燈倒數”符號”」以及過去依循舊的「交通認知」,將會「誤導駕駛人」在「倒數至0後就”準備起步”」的狀態,意味著該「學習式號誌」可能變成「交通陷阱」。

「學習式號誌」只做了一半….

「新交通設施」普遍存在類似狀況,就是「駕駛人不熟新設施」導致困惑,將讓「新設施」變成「交通陷阱」。
因此要「避免新設施陷入困惑狀況」,只要事前「充分宣導」(不只是發個新聞稿),更重要的是「現場提醒」(足夠明顯可辨識的LED字幕,甚至需要”語音”、人員管理、現場宣導、加裝”告示看板”),以「扭轉舊認知」避免駕駛人或行人依循「舊習慣」導致的「交通陷阱」。
例如:「行人號誌獨立顯示」,也就是當行人號誌變全綠燈時,路口車輛號誌全紅燈,但若未宣導、駕駛人與行人不熟悉,很容易「誤闖」,增加事故風險。這就是「新的交通設施/或新的規範」,卻未考慮設置後,對駕駛人的影響,因此導致「誤導/不知如何遵守」的窘境。
「新設施/新規範」(例如:路口改成「行人優先號誌」時,就必須確保路過的行人與駕駛人都知道,並且遵守。)
也就是「新設施/新規範」,必須考量所有用路人(包含駕駛人與行人)均能熟知該新設施(或新規範),所以必須在設置「前中後」做好相關配套。

「新交通設施/新規範」加強宣導與管控建議:

1.設置前宣導(特別是改道問題):提前告示、人員宣導、新聞報導等。
2.設置明顯可辨識設施:如醒目的看板、LED字幕機(字體字數及變動率,應考量遠距離短時間可辨識)。
3.相關宣導:交通APP、垃圾車等語音提醒等。
4.現場持續觀察與紀錄。
5.現場網路監控。(除提供交通人員觀察與控管,亦可作為全民共同管理或了解)
6.相關整合運用:整合相關APP、交通平台、Google地圖與導航整合(智慧交通之「交通導航」+語音提示)學習、研究、觀察、控管等運用。

長治久安的「交通工程」

交通改革,不能只考慮「交通工程」,必須整體考量,落實相關配套,才能確保「交通整體安全與順暢」。
傳統「交通人思維」缺乏「交通整合」,尤其是「交通素養」的提升、交通學習與管理工具的整合運用(科技工具,如平台、APP等),因此即使有再好的「交通設施」,如果人民不知道有該設施或規範、不知道如何遵守,等於「前工盡棄」。
因此,交通改革,必須考量「整體」,否則很容易陷入「顧此失彼」,這就是為什麼數十年來,投注數千億交通工程,交通違規與車禍不減反增的原因,因為交通工程,只做「硬體工程」,忽略「人本交通」(以人為本,也就是全民「交通素養」與全民交通安全,但不是傳統的「以行人為本」的考量,而是全民交通的思維。)

 

2025.04.21 文/陳站長


相關新聞報導:

紅燈完沒亮綠燈如陷阱 高雄”學習式號誌”挨轟 紅燈倒數完沒亮綠燈 竟出現”紅色虛線” “學習式紅燈倒數號誌” 議員轟:如交通陷阱│三立新聞台

 

高雄學習式紅燈 挨轟交通陷阱

影/紅燈倒數完不是綠燈…高雄號誌「學習式讀秒」 惹怒民眾批陷阱

(高雄論壇)智慧號誌成交通陷阱… Continue reading

臺灣同時存在「車種分流」與「車向分流」混合車流,但以「車種分流」為主。(通常二車道以下,多為混合車流,其中城市道路狹窄路段,可能禁行汽車或汽車單向行駛規劃。)
「車種分流」不是臺灣獨有,通常根據當地特殊交通環境規劃,至於優缺點,透過ChatGPT整理歸納參考如下。
現在科技與人工智慧逐漸成熟,但交通大數據與相關認知仍停留在傳統(缺乏行為科學、駕駛人行車紀錄、駕駛普遍缺乏交通法規認知、交通工程未能確實導入現場觀察經驗、缺乏整體與長遠考量….)。因此其傳統數據難以精準評估,亦難以作為改善依據(例如:無法判斷駕駛人的駕駛認知,所以遲未積極改善其認知,導致駕駛人普遍對交通法規仍一知半解,所以再好的交通工程改善,將無法被準確遵循,也就無法更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

PS.比較臺灣「車種分流」與「車向分流」哪個好?更重要的似乎是「交通素養」的提升,因為再好的交通工程,如果人民不知怎麼遵守(因為不懂交通法規、不懂交通規劃設施的用意,就難以遵守….),所以新的交通設施與規範,若無法落實(無法確保人民了解),將「前工盡棄」(甚至因為駕駛人不知道新設施與規範,卻仍沿用舊習慣與認知,反而讓「新設施」變成了陷阱,以綠燈早開為例,駕駛人或行人不知綠燈早開,所以仍舊習慣看「橫向號誌」變為紅燈就起步,此時將與造成「誤闖」而肇事….)。所以,「交通素養」提升,才是交通改善的根本,是交通安全的根本。(「交通素養」提升,不只是民眾,若政府與施工單位的「交通工程素養」不足,仍會規畫出一堆缺乏整體考量、缺乏現場經驗考量的交通工程,最終一定是做完後,一改再改、疊床架屋,讓交通環境變得更加混亂….)

 


 

~以下透過ChatGPT(2025.04.09)等方式獲得的參考資料~

全球城市交通分流方式比較報告

一、前言

現代都市交通面臨擁擠、污染與安全等多重挑戰,為提升通行效率與永續性,各國城市紛紛採取不同的「交通分流策略」。本文整理紐約、東京、倫敦、巴黎,並補充台北、阿姆斯特丹、首爾與曼谷,共八座城市的交通分流特性,進行比較與歸納。

二、交通分流方式定義

  • 車向分流:依照車輛行駛方向進行分配,例如單行道、可變道、潮汐車道等,目的是提升通行效率與降低交會衝突。
  • 車種分流:根據車輛種類區分行駛空間,例如公車專用道、自行車道、機車道或卡車限行區,目的是提高特定車種安全性與效率。

三、國際城市交通分流對照表

城市 分流方式主軸 車向分流特色 車種分流特色 補充說明
紐約 車向分流為主 單行道密集、橋樑可變道、高峰期導向調整 公車專用道、自行車道逐年擴張、卡車限制區 重視流量效率,自2014年推行 Vision Zero 政策
東京 車向+車種並重 都市道路雙向為主、交叉口導向清楚 電車、計程車專用道、人行道明確分離 管理嚴格,自駕車與智慧號誌技術逐步導入
倫敦 車種分流較明顯 舊城區街道窄、部分高峰單向管制 低排放區、公車道、自行車超級公路 擁擠費制度推動綠色交通
巴黎… Continue reading
以下列舉常搭公車,遇到的狀況與改善建議、一.公車改點不友善、二.公車時刻表問題、三.公車APP問題、四.公車路線經常修改.且未有效傳達、五.公車站牌設置問題、六.之前「兩段式收費」爭論、七.高雄也有「神秘客」、八.應設法建立「帶領與關懷駕駛」機制、九.明確規範與釐清責任、十.公車乘客教育與溝通、十一.公車行駛時,禁止乘客站起來走動、十二.公車司機的心聲、十三.設立「公車志工」、十四.擴大「公車服務」專業.組織與資源、更多公車相關影音報導..... Continue reading
陳站長:比起改善路口交通安全設施,不如改善全民「交通素養」,因為駕駛人若不當駕駛、缺乏交通法規素養,那麼再多再好的設施,一樣「漠視」(因為不知道新設施、不知道如何遵守、從未了解相關交通法規與交通設施的作用....)、超速、危險駕駛......。教導孩子「如何自保」,以下分階段實施參考:1.教導>2.示範>3.練習>4.糾正>5.實作>6.旁觀>7.自立..... Continue reading
陳站長:改善「交通安全」,新創設計(標線型圓環)作用與現實往往有落差,尤其「駕駛人」若不懂、不遵守,那麼再好的設計也枉然!「標線型圓環」並不「科學」,反而「易肇事」?(1)標線識別與反應問題(2)新設計必須更嚴謹與科學研究(3)加派義交指揮與宣導(4)交通規劃與遵守(5)新設施或規定,不能只顧設置,不顧後續落實...... Continue reading
陳站長:國中生與其指導老師及評審,我想沒有什麼可爭論的,畢竟平常在路上確實看到「行人悠哉過馬路滑手機」(危險行為)就像「帝王」一樣(所以才稱為帝王條款)。「人本交通」,不該是「行人為本」,而是「安全為本」「駕駛人也是人」,特別是眾多「交通事故」與「交通問題」根源是來自「違規的人」,而非所有人。不該是「駕駛人」的問題,而是「缺乏受過教導的人」與「違規者」..... Continue reading
台灣原本被稱為「行人地獄」,現在又是「行車地獄」,怎麼被重罰都不知道?如果民眾沒有「行車紀錄器」,是否就得承受「不白之冤」?現在開車、騎車出門,不但要面對擁擠危險的交通環境,更擔心檢舉、科技執法,即便是一個小動作,都可能引發「路怒狂」,甚至危險逼車.....難道我們就無法更安心、安全地開車、騎車或走路嗎?難道我們每個人要生活在交通恐懼中嗎? Continue reading
輔助駕駛(自動駕駛),明明不安全、肇事率非常高(如同危險駕駛),卻毫無積極作為,真是不可思議!新聞事件省思~國道又見開輔助駕駛撞施工緩撞車 作業人員:習慣了 輔助駕駛不是萬能!輔助駕駛也有盲點!特斯拉交車必看!自動輔助駕駛好難用...如何正確操作?小訣竅是?緩撞車又被撞!休旅車開輔助駕駛國1銅鑼肇禍 鏟起來~ 疑似又是開輔助駕駛系統 國道緩撞車遭撞...... Continue reading
陳站長:任何企業與單位,應具體列出有關「交通安全」的列管作業,並建立「自動警示與查核」機制,以防人員疏失、換人又忘記交接,進而又發生同樣的缺失。相關單位應重新建立「交通安全」的管理規範與APP運用: 道路施工區域安全防護、施工路段「交管」、「警示」(特別是高速公路、夜間)、施工即時影像分享(施工作業標準與自動系統,以避免工作太複雜而疏忽... Continue reading
陳站長:政府若未提供人民「安全的走道」、未落實改善人民「法治觀念」與「遵守法律」,那政府本身(相關人員)就應加以導正,否則一個不完善的規劃與交通管理、未能彙整並加以改善的交通,卻掌權交通事務,恐怕只會讓交通環境「不夠安全」,要人民如何遵守與信任.....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