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1最新內容

新聞事件省思:燈號變陷阱|紅燈倒數!智慧燈號變陷阱 市民誤判險出事

 


什麼是「學習式號誌」?若宣導與配套不足,反而變成「交通陷阱」…

「學習式號誌」(智慧號誌/智慧紅綠燈),是為了改善「車流狀況」而設置的「交通控管機制」,當縱向車流達到一定數量時,就能影響「號誌燈」的調控,避免傳統紅綠燈「固定秒數」,無法判斷車流,導致即使沒有什麼車經過,還是固定紅綠燈管制時間。
然而,在新設置的「學習式號誌」(紅綠燈)依循傳統的「倒數秒數」來提醒用駕駛人,但在紅燈倒數….3、2、1、0之後,不是變為綠燈,而是「閃爍的”–“」符號(意思是,尚未綠燈,也就是橫向的”階段車流尚未疏通完成”所以持續管制中),問題是「紅燈倒數”符號”」以及過去依循舊的「交通認知」,將會「誤導駕駛人」在「倒數至0後就”準備起步”」的狀態,意味著該「學習式號誌」可能變成「交通陷阱」。

「學習式號誌」只做了一半….

「新交通設施」普遍存在類似狀況,就是「駕駛人不熟新設施」導致困惑,將讓「新設施」變成「交通陷阱」。
因此要「避免新設施陷入困惑狀況」,只要事前「充分宣導」(不只是發個新聞稿),更重要的是「現場提醒」(足夠明顯可辨識的LED字幕,甚至需要”語音”、人員管理、現場宣導、加裝”告示看板”),以「扭轉舊認知」避免駕駛人或行人依循「舊習慣」導致的「交通陷阱」。
例如:「行人號誌獨立顯示」,也就是當行人號誌變全綠燈時,路口車輛號誌全紅燈,但若未宣導、駕駛人與行人不熟悉,很容易「誤闖」,增加事故風險。這就是「新的交通設施/或新的規範」,卻未考慮設置後,對駕駛人的影響,因此導致「誤導/不知如何遵守」的窘境。
「新設施/新規範」(例如:路口改成「行人優先號誌」時,就必須確保路過的行人與駕駛人都知道,並且遵守。)
也就是「新設施/新規範」,必須考量所有用路人(包含駕駛人與行人)均能熟知該新設施(或新規範),所以必須在設置「前中後」做好相關配套。

「新交通設施/新規範」加強宣導與管控建議:

1.設置前宣導(特別是改道問題):提前告示、人員宣導、新聞報導等。
2.設置明顯可辨識設施:如醒目的看板、LED字幕機(字體字數及變動率,應考量遠距離短時間可辨識)。
3.相關宣導:交通APP、垃圾車等語音提醒等。
4.現場持續觀察與紀錄。
5.現場網路監控。(除提供交通人員觀察與控管,亦可作為全民共同管理或了解)
6.相關整合運用:整合相關APP、交通平台、Google地圖與導航整合(智慧交通之「交通導航」+語音提示)學習、研究、觀察、控管等運用。

長治久安的「交通工程」

交通改革,不能只考慮「交通工程」,必須整體考量,落實相關配套,才能確保「交通整體安全與順暢」。
傳統「交通人思維」缺乏「交通整合」,尤其是「交通素養」的提升、交通學習與管理工具的整合運用(科技工具,如平台、APP等),因此即使有再好的「交通設施」,如果人民不知道有該設施或規範、不知道如何遵守,等於「前工盡棄」。
因此,交通改革,必須考量「整體」,否則很容易陷入「顧此失彼」,這就是為什麼數十年來,投注數千億交通工程,交通違規與車禍不減反增的原因,因為交通工程,只做「硬體工程」,忽略「人本交通」(以人為本,也就是全民「交通素養」與全民交通安全,但不是傳統的「以行人為本」的考量,而是全民交通的思維。)

 

2025.04.21 文/陳站長


相關新聞報導:

紅燈完沒亮綠燈如陷阱 高雄”學習式號誌”挨轟 紅燈倒數完沒亮綠燈 竟出現”紅色虛線” “學習式紅燈倒數號誌” 議員轟:如交通陷阱│三立新聞台

 

高雄學習式紅燈 挨轟交通陷阱

影/紅燈倒數完不是綠燈…高雄號誌「學習式讀秒」 惹怒民眾批陷阱

(高雄論壇)智慧號誌成交通陷阱… Continue reading

「違規處罰」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反而讓問題越弄越糟!

交通失序與交通秩序:
交通失序:指當今交通亂象,包含違規、龐雜的交通環境與政策….。運用「交通違規處罰」作為改善「交通安全」問題,不但無法改善「違規行為」,反而「增強違規行為」(根據行為科學研究,處罰會帶來「負面增強」效果)。特別是「違規行為」是因為對「交通法規」一知半解,加上複雜的交通環境,更讓人民難以遵行。因此「處罰」無法讓人民因此「了解交通」,反而會陷入「獸性狀態」(「獸性狀態」:本能的逃避,戰鬥等非理性的反應,請參考「部落領導學」一書)。
PS.網路普及造就媒體訊息呈現「負面的交通訊息」,導致人民本能觀看,進而從潛意識模仿(學習)錯誤的交通行為,因此如何「改善交通」,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改善媒體訊息」,因為媒體具有「潛在教育」的影響。
交通秩序:包含容易理解的交通規則、環境,且政府相關單位統整一致的交通認知與管理原則(參見「黏力」一書中的「指揮官意圖」及「部落領導學」一書中的「多項改善策略」)。

花大錢做「交通工程」,並無法改善「交通違規」行為,對交通亂象,幫助極為有限:
顯見「交通改革」並非「傳統交通人」的專業,因為改善「交通違規行為」的關鍵在「行為科學」,否則採取「傳統交通違規處罰」,只是在用「強權壓制」,無法根本解決「一知半解的交通認知」,可以說人民的交通認知,只有小學程度,但交通環境龐雜專業,沒有高中程度,恐怕難以理解與適應。

找到改善「交通違規」的關鍵,「交通狀況」必能「從混亂導向秩序」~
改革交通,關鍵在「交通素養」(自律,與認知)的提升,不去改善交通素養,其他再多的改善、再嚴厲的處罰,都難以解決「違規行為」問題,因為交通違規者並非「故意違規」,而是交通整體環境與規範太龐雜、未能及時導正(違規習慣),最終讓全民陷入更複雜、更情緒化的僵局,以致「交通衝突」臨界點,隨時在各地爆發……。

 

以「個案輔導概念」導入改善「交通違規」為例:
如何有效改善「交通違規行為」,可導入「個案輔導」的概念:
採取專業手法,避免傳統「違規舉發處罰」流於形式的機制。
「個案輔導」運用在改善「違規個案」:
1.先診斷「個案」的交通狀況:
包含診斷個案交通習慣、交通履歷,即可很清楚看到個人的「交通狀況曲線」,也就能徹底了解「個案的整體狀況」(絕對不是傳統籠統的「交通違規紀錄」、傳統的「交通管理處罰機制」能夠比較的)。
其中,「交通習慣」,絕對不是「個人陳述」那麼簡單,因為當今缺乏「交通素養」,所以其陳述根本沒有什麼「改善價值」,因此必須導入「科技工具:行車紀錄系統(包含:影像、駕駛系統、行車動態等紀錄)。
2.根據「交通狀況」(病因),對應「交通處方」:
逐步建立「交通病因」,以及「對應的處方」,就能更有效、及時改善個案狀況,並避免再發生。
3.運用行為科學:

人去控制車輛,而人的行為受到大腦掌控,因此大腦裝了什麼?記憶與經驗都是「行為科學」的核心,若不運用「行為科學」去了解「為什麼會有違規行為」,那麼採取傳統的「違規處罰」,將無法有效根除違規行為,甚至會造成「反效果」(根據研究:處罰會造成「負面增強」效果),至於其他「行為科學」的運用,將更人性化、更容易被接受、因材施教、被理解與關懷的正向管理、改善機制。(另外可參考:小習慣、神經可塑性….等書提到的技術)
4.運用科技工具:
傳統紀錄無法呈現完整與關鍵問題,因此必須確保「個案診斷」的病因(違規或缺乏哪些交通內涵),而診斷、紀錄個案的「交通行為」與「車輛動態」,才能確實了解「個案交通狀況」,也才能夠提出精準的「改善方案」。科技工具,不是「違規取締設施」,而是「交通行為偵測」,找出「缺失行為」,才知道「個案」有哪些「缺失」,然後彌補改善。
現在人手一機,透過「交通APP」,能夠做到「科技設備整合運用」,如整合行車紀錄器、駕駛行為紀錄、行車狀況記錄、交通設施狀況記錄等。
5.交通管理系統建立與運用:
有了科技輔助,就能解決「人為無法做到的事」,特別是當今人車眾多、個別認知狀況複雜,導致交通行為更難以掌控。因此導入「科技管理」,讓人民逐步熟悉「運用工具」,才能確保精準、專業、可信賴、充分且即時的訊息與服務,讓管理層、民眾都能輕易掌握「交通資訊」、學習「交通規則」、熟知「交通狀況」,就能確保整體「交通安全」。
6.輔導改善媒體訊息:
紛亂的網路媒體訊息,間接影響「觀眾認知」,讓政府更難以規範及管理,甚至造成誤導。
例如:正確做法應是學習交通法規、依法判斷處理原則,而不是教導「如何避重就輕的陳述以規避警方調查或法律責任」。
另外,因為媒體具有「潛在教育與影響認知」,所以媒體自由應先建立在「媒體素養」,其中若報導交通,則應先具備「交通素養」之上,那麼政府要做的不只是被動的等檢舉才去調查處置,而是主動積極協助民眾與媒體提升,讓廣大的媒體能協助
正向發展。

 

陳站長:台灣可以做「世界交通典範」
而不再陷入低端思維困境,不但可以有效改善台灣交通亂象,建立系統與經驗後,更能提供其他國家改善交通問題~

「交通典範」要做的就是:
1.提升全民交通素養
2.改善交通設施
3.改善交通管理機制… Continue reading

交通醫生:交通工程做再多改善,不如直接落實人民「守法」,否則再多工程,人民仍不去遵守、不知遵守,那麼就「前工盡棄」了,甚至新設施人民看不懂,以及有些人遵守、有些人不知遵守,反而更加危險,變成了「交通陷阱」..... Continue reading
最佳「預防」與「預知」工具:(交通管理)手機APP,建議導入並推廣運用。手機APP優點:即時、完整、有電子地圖、可雙向溝通、可查詢、可語音控制、可預約、可導航、可學習、可蒐集建議與車行狀況....PS.手機APP工具,完全是「傳統管理」方式所無法達到的...(但需要平常就了解該APP,並習慣使用... Continue reading
全民「交通素養」提升+「交通智庫」APP整合運用~有效的交通改革方案 一、有效「交通改革」應全民參與、提升交通素養 二、科技運用(交通APP)資訊整合運用與推展 (1)無時間、空間、數量等限制 (2)可真正彙整相關問題與經驗 (3)「交通智庫」的建立與運用 (4)「交通資訊整合與運用」~4a.個人交通管理、紀錄 4b.交通規則學習 4c.交通資訊查詢與分享 4d.階段性推展 4e.實體整合運用 Continue reading
改善交通亂象,每年可以拯救成千上萬人!台灣一年車禍超過三十萬件,造成超過二千人死亡、數萬人受傷、無數家庭破碎、社會與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計!為此,陳站長數年來持續關注「車禍防治」(車禍預防看不到,卻能挽救無數生命與家庭!)在持續觀察研究與不斷思索,整理出以下過去累積的經驗與建議,提供給媒體、相關單位、學術研究以及大眾一起來探討與深思:1.「違規+不讓+未注意」是車禍主因(也是交通雍塞與混亂的原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