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陳站長:傳統「交通改革」大多專注某項,但若無法有效提升「交通素養」,其他作法,似乎杯水車薪(意思是成效極為有限)。
當今科技發展,人人幾乎都有智慧手機,加上網路發達,可以說每個部分都能夠輕鬆加以「整合管理與運用」;相對地,傳統人為作法,再怎麼厲害,也無法超越科技…..
若能跳脫傳統作法,善用「科技管理與工具」,加上「人性化」(結合行為科學)、就能更容易讓人們所接受,並且如意取得、滿足各族群與層級需求的改革…..

「交通素養」的提升,關鍵在「初學教育」與「後續輔導改善」,這樣能全面性普及貫徹「交通規範」、達到「交通共識」,遵守「共同的標準」~
問題是傳統的教學,若是實體教室或人為教學,每個人的時間、學習狀況不一,很難照顧並確保每個人的學習品質,也就難以「因材施教」,難以提升每個人的「交通素養」達到一定的要求。
但「自學影片」與「診斷」及「學習程式」….皆可透過手機APP,加以整合運用,讓不同層次、狀況的人,都可以「隨時線上學習、測驗、指導、諮詢、導正…..且能廣泛普及每個人。
科技工具,還能做到「完整記錄」,這些「行為經驗紀錄」,不但能超越傳統方法數十倍,且這些「大數據」,還能廣泛提供給「相關改革、調查、研究」等有價值的資料(有別於傳統調查與抽樣,過多主觀判斷、缺乏現場與充分客觀的數據,難以作為改善參考….)

以「機車騎士」的交通行為的問題與改善為例:
長久以來,多數政府認為「機車違規與事故頻繁」,卻沒有再多的實務資料,使得相關問題改善「停滯不前」,因為沒有「實務經驗與數據」,就無法了解,到底「機車騎士」哪裡不懂、哪些行為有缺失、在哪裡發生?為什麼車禍頻繁卻難以改善…..
例如:一位騎士,若在某路口習慣「紅燈左轉」,往往就會在其他地方有同樣的行為,更進一步推理,在許多類似行為都會有同樣的(違規)情形。意思就是,單一騎士的「交通行為」,從未被「糾正」,僅靠「交通取締」(而且因為取締警力有限,大多由後來民眾檢舉),但一個人會因為被檢舉、被取締而改善行為嗎?答案是肯定的~「不會」,除非你讓他真正了解「遵守交通規則」對整體與個人有多麼重要,會帶來哪些影響。反之,現在的做法偏重「違規處罰」,卻嚴重輕忽「交通素養」的提升,這明顯就是:當一個人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不知為什麼被處罰,並且越罰就越心生不滿,演變成「反抗」與「選擇性遵守」(只要沒警察,甚至有警察,照樣違規….還會嗆、申訴、甚至有辦法撤銷罰單)這根本把所有重心與關注點放在「違規與缺失上」,而不是導向「交通素養」上。
「科技導入」並不是要政府用「科技舉發」,而是運用科技去「找出缺失」,然後再用科技去「協助改善」,除非一個人給他機會、方法、資源、關懷時,他就是不願意改善,那麼政府才去「處罰」。這個改革過程,務必跳脫傳統,且務必導入「行為科學」,針對特定缺失與個人狀況,在經過相關診斷調查,並協助其做好「個人學習與改善」機制,起初有輔導人進行實際協助,輔以手機APP學習與資訊系統,加上相關獎勵機制,找出成功模式,相信能比傳統只有懲罰或只是上個幾小時的課,來的有效。
PS.警方在取締違規時,幾乎不管騎士過去如何如何,只要看到「騎士違規」,只有「開單告發」,這樣的「交通管理機制」,恐怕很難期待能做到「改善騎士的行為」。若能從機制中導入「獎勵」,讓警方在取締時,先確認「騎士」是否知道,政府已建置「個人交通管理APP」,然後轉介相關單位,進行指導,務必讓所有人都能夠確實改善「交通行為」。這表示,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人能夠真正學習正確的交通行為,並發掘更多「錯誤的交通習慣」,甚至已經發現錯誤的人,可以幫助周遭的人導正(但必須透過「行為設計」,避免傳統口頭方式「糾正違規人」,可能會被嗆,甚至被打…),加上政府透過專業的公關媒體,設計相關活動與宣導,讓「交通學習」變成一個流行與風氣,那麼才能期待「改善交通」是一種生活必須,而非可有可無~

 

全民「交通素養」提升+「交通智庫」APP整合運用~有效的交通改革方案

有效「交通改革」應全民參與、提升交通素養
我們有太多「傳統處理陋習」,對於預防與事發後的處理,成效不彰,特別是當今「網路與資訊發達」,要快速廣泛改善問題,根本是輕而易舉,然而體制僵化、改革被體制牽連變得複雜,讓改革變得複雜且難以實踐…..個人認為「提升交通素養」、全民參與,才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同時也才能培養「負責任的態度」,唯有人們參與、負責,才會真正想去學習交通、才會對於交通行為負責~(反之,若交通屬於交通部、政府相關單位的責任,那麼人民自然就缺乏參與感,同時長久以來,管理機制偏向「懲罰」,缺乏有效的輔導機制、無法有效整合「交通學習與導正」…..諸多問題,真的別再用傳統改革了,因為搶救交通事故,不能再慢慢來……)

 

一、科技運用(交通APP)資訊整合運用與推展
傳統交通管理與做法,永遠也趕不上「科技」,善用科技,能夠做到人所做不到的事….
1-1.科技運用:無時間、空間、數量等限制 (相對地,人力與其管理能量是有限的)
1-2.可真正彙整相關問題與經驗(例如:車禍因素、駕駛人的狀況與經驗蒐集、相關設施問題、大眾的經驗反饋)
1-3.「交通智庫」的建立與運用~相關單位嚴重缺乏現場實務經驗(傳統調查與資料,太過侷限,無法呈現許多交通現場問題,尤其是許多問題,在有限的時間會勘與調查,其經驗並不一定能適時反應「當地需求」,同時在缺乏「反饋」,讓許多「新設施或政策」,根本是強行推展,所以必須在平時透過「累積真正有效的資訊」,並集成「交通智庫」,提供各界運用才是)
1-4.「交通資訊整合與運用」~透過「手機APP」能夠將資訊傳遞給大眾(需求端)、同時也能整合「供給端」,那麼過去長久以來「做不到的事」,都能「輕易上手」。
a.個人交通管理、紀錄:一方面可以協助「個別化紀錄與管理」,因為傳統無法真正累積經驗,所以導致「重蹈覆轍」的交通管理處罰機制,未能有效改善「嚴重違規行為」。
b.交通規則學習:能夠將複雜的交通規則,用影片、測驗、診斷等方式,協助大眾學習並自我檢視交通行為,確保其行為能夠達到要求與安全。
c.交通資訊查詢與分享:過去交通資訊與認知紛亂,加上網路各持主觀見解,只會讓交通更加複雜、無所適從,因此「統整交通資訊」,能夠確保「交通規範共識與原則」,這是影響大眾「學習正確知識的來源」、同時避免「紛亂的資訊」影響大家錯誤的交通認知與習慣…..同時也影響立法、鑑定、審判….
d.階段性推展:必須先讓相關單位熟悉並加以運用、然後各族群試辦推展使用、然後全民上手,如果大家不習慣、系統難以使用,就被誤認為「花大錢做個沒用的系統」,因此必須考量過去「不成熟」失敗的經驗,避免一個好的政策與構想,最後流於形式…..所以整合相關人才、經驗、工具,是改革必須要有的基本概念,加上一個「整合領導」,有效的溝通、協調、階段推展,相信改革能夠從小做到全面推展…..
e.實體整合運用:許多科技推展,最難的不是系統建置,而是「難以落實」,因此「落實交通科技化」,必須納入「規範」,也就是人人都必須有認知、必須學習、必須運用,才能確保「整體交通共識」,而推展上可先由小組先密集運作,讓整個「交通推展」獲得更多實質上的經驗與成效,即可用「成功的模式」來複製推展,加上「推展種子」+「獎勵」+「系統運用」,一次到位,讓推展更有系統與專業,同時有「推展工具」可輕鬆達到相當成效。

 

二、舊體制與交通生態的問題
舊體制存在嚴重的運作問題,當一個負責的人,不把問題根本改善,那麼他所處理的問題,將不斷累加,而民眾恐怕永遠不知道真相。
而問題是「負責的人」?是指派的人?是民眾?是體制規範?必須同時了解才行。

2-1.不完善的舊體制問題
一個傳統體制,難以負荷後來龐雜的問題,再次加上這些問題衍生更多複雜的子問題。
領導一個單位,是否對該單位與領域有充分了解,答案恐怕令人失望,因為高層頻換人,在缺乏專業與充分對該領域的了解,所帶領的團隊與制定的政策,將令人難以信服、以致根本問題不斷被掩蓋與漠視。一個真正有能力的領導與其組織,應當能根本解決問題,而不是靠報告來應付。體制要改革不是短期間,但至少應設法提出部分的關鍵重點,一旦提出確切的問題關鍵(特別是整體的關聯性問題),那麼後續就是怎樣組織相關資源與能力去處理及改善這些關鍵問題。
相反地,看起來很忙的組織,多半缺乏有效領導,讓基層窮忙,結果壓力變大、士氣低落、民怨四起。顯見,組織不能將資源與整體力量放在「執行」或「辦公室作業」(紙上談兵),而是必須累積「思考與改善規劃」上,花更多時間去分析「通案」,釐清與分類分級,找出相關重點,有時不但會讓問題處理「更加省時省力」而且改善成效驚人。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現場經驗」被真正調查與了解,相關處理也因此能運用「真實資料與經驗」處理,問題自然隨著根本解決。

2-2.缺乏資源與經驗
按理,民眾沒有「專業調查經驗」、「沒有調查設備」、「沒有調查權」、「沒有相關資源與人脈」….要調查真相,實在難上加難。反之,相關單位,被賦予權力、擁有設備與技術,卻可能因為每個人身負無數案件(複雜又難搞),致使那些大大小小的問題,全推給少部分處理的人,那麼將導致在有限的時間,必然會忽略情節看似輕微的案件及難搞的案件,最後這些案件將被犧牲掉。這使得當事人,因為調查資料不全、其權益受損,甚至導致因為第一時間沒有留下確切跡證,讓案件永遠無法水落石出。

2-3.缺乏「交通素養」的問題
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全民交通素養」缺乏,使得每個人不懂或不知如何遵守,衍生的必然是大大小小的違規以及交通事故。
這使得後來處理的警方疲於奔命、處理不完,因違規與交通事故另外導致的傷亡救助、破碎家庭,更是無法挽回。
「交通素養」其實就是:交通法規的熟悉與運用、累積正確的「交通經驗」,衍生成一個良好的「交通文化」,因此若忽略「交通素養」,那麼組成交通的大眾,就會處在「一知半解」的交通認知,不知交通規則,又怎可能遵守?錯誤的交通經驗,怎期待良好的交通行為與秩序?交通問題嚴重,怎可能只是「交通宣導」就能期待改善?

 

文/陳站長
2022/03/14
2022/03/16(補充)

2023/11/0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