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4單車專題

交通陷阱:以博愛一路與龍德新路口(高禾醫院旁)之自行車專用道為例
自行車專用道,未設斜坡,導致路面「高低落差」約15公分。

根據Google街景圖,在2020年6月仍為斜坡,但2022年2月至今(2025/01)三年了,卻沒改善為斜坡(作為自行車進出該專用道),使得自行車騎士在不注意的情況下,恐會造成騎士摔倒、自行車損害。

從此案例可以看出,交通設施從「規劃、施工、驗收、後續追蹤」缺失,加上民眾缺乏「交通安全設施覺察」(估計至今超過上百萬人次經過,卻沒有人通報,相關單位亦沒有察覺並改善)。

 

 

新聞事件省思:女騎單車遭衝撞全身傷! 男喝斥「人行道不能騎單車」(華視新聞 2023/10/11) 以上新聞報導並非個案,但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個別認知差異,如果只探討個案,那麼將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如果分成兩派,「支持自行車(單車)騎上人行道」、「要求自行車(單車)禁止騎上人行道」,那麼問題是否就能根本改善..... Continue reading
行人地獄之「行人與腳踏車衝突」陳站長:最近又遇到「車站內飆腳踏車」,一點路權、安全觀念都沒有,難怪被國外戲稱「行人地獄」~看來,「行人地獄」不分車種,因此再多呼籲、加重處罰、改變道路與人行道設施,似乎花大錢做工程,卻仍不見顯著改善,因為問題出在人民的「交通素養」,當素養不改善(也就是缺乏正確了解交通規則認知,進而憑藉平常的習慣,讓「錯誤習慣」積非成是的結果..... Continue reading

人行道飆單車! 學生違規騎惹怨 民眾不滿批:差點被撞 (年代新聞)

你知道腳踏車是不能騎在人行道上的嗎?在台中一間明星高中,有非常多的學生都會騎腳踏車通勤,因為租用站就設在人行道上,變成很多人都會貪圖方便騎上去,但因為上學期間人很多,也差點釀成撞傷人意外。

高雄燈會開幕爆衝突! 腳踏車擦撞嬰兒車 人行道成格鬥場 (TVBS新聞)

高雄燈會第一次移到蓮池潭舉辦,沒想到開幕第一天場外就發生暴力事件,兩名男子在人行道大打出手,嚇得女童嚎啕大哭,導火線是其中一名男子把腳踏車騎上人行道,擦撞到了嬰兒車,另一名男子出聲提醒,不過騎士不但沒道歉還飆國罵,兩人就在大街上演出全武行。

單車騎人行道、騎樓!北市即起取締 最重罰600 (東森新聞)

為保障行人路權,台北市現在加強取締,單車違規騎上騎樓與人行道,最重開單6百元罰款,初期先宣導取締,不過因為鐵馬族長年養成的壞習慣,現階段會先針對自行車道,建置比較完善的路段,不過不少騎士都不曉得,因此上午不少人就被當場開罰!

自行車屬慢車 騎斑馬線.人行道開罰 (T-NEWS聯播網)

新竹縣啟用YouBike,這下通勤、通學、購物等,騎腳踏車代步方便很多,但自行車屬於慢車,交旅處也提醒,騎上馬路要靠右側行駛,不可橫跨雙黃線,遇斑馬線和人行道也要下車牽行,才能避免事故發生。

「騎樓、人行道」禁單車!北市嚴抓 開33張罰單 (TVBS NEWS)

單車伯違規騎上人行道遭取締 嗆警「三字經」還出手攻擊 (壹電視NEXT TV)

台北市萬華日前有名男子,因為把單車騎上人行道遭巡邏員警攔查取締,男子疑似不懂規定,認為警方刻意找麻煩,當下氣得爆粗口甚至動手攻擊員警,造成員警右手掌骨折,立刻遭上銬壓制。

政策大轉彎! 單車騎人行道免罰 ( 華視新聞 2013.07.30)

兩個月前北市府才宣布,自行車騎上人行道的話就要開罰六百元,不過現在政策大轉彎,由於台北市自行車風氣越來越盛行,未來將以勸導為主,會針對單車族加強宣導,培養禮讓行人文化,不要亂按鈴,但也有行人反對認為人車爭道很危險。

校園周邊騎人行道易釀意外 議員籲上下學「禁行」自行車 (東森新聞)

家長反映校園周邊人車共道的人行道,經常出現飆速的自行車,議員呼籲上下學時段,禁止騎腳踏車,並且設置禮讓行人的標示,也要繪製禁行自行車的標線,希望在校園周邊2百公尺內,腳踏車能牽行通過。… Continue reading

「自行車道」,不是加個「腳踏車」,就變成自行車道,更重要的是,如何規範,管理與改善~ 剛剛拍完照,然後靠左走幾步(因為靠右是自行車道),前方來了兩部腳踏車,竟然跟我擠內側(因為大家習慣靠右),在幾乎快撞上時,她們趕緊閃避~... Continue reading
(影片)美國一名男子尼斯達(Neistat),不滿因未騎自行車道收到約台幣1千元罰單,他自拍實境秀證明「自行車道」上騎車很危險,抗議多數人占用車道,不尊重自行車駕駛人。影片PO網後,不到一周點閱率衝破175萬人次。 Continue reading
敦化自行車道係將自行車以「慢車」定位,將其車道空間規劃於道路最外側,在衡酌施工成本、工期短及交通衝擊小,選擇目前的路型型式,惟設置後自行車使用者主要反映汽機車佔用自行車道及汽機車流量大車速...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