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交通醫生:交通工程做再多改善,不如直接落實人民「守法」,否則再多工程,人民仍不去遵守、不知遵守,那麼就「前工盡棄」了,甚至新設施人民看不懂,以及有些人遵守、有些人不知遵守,反而更加危險,變成了「交通陷阱」。

新聞報導案例參考:交通局推行「組合式減速平台」提升路口行人安全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kEMLKKZ?utm_source=lineshare

 

陳站長:相信政府致力於改善「交通安全」,但似乎偏重「交通工程」,輕忽「人民交通素養」……
長期關注交通,看到許多「創新設施」,但真的能改善「人民的認知與行為」嗎?
當新設施設置後,必然還要「宣導」,那麼關鍵問題其實就是「宣導」,而不是「設施」,尤其是有些地方設置,有些地方沒有,加上各地自主都做一套地方特有的交通,豈不是更加複雜與混亂?

 

新的「交通工程」,真的能改善交通安全嗎?
關於新聞報導的「交通設施」,如果沒人講這是「組合式減速平台」,相信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有什麼用?),也不會特別去減速(會減速大多是交通人的思維與認知)…..實際上人民對「新設施」會感到「困惑」,反而更加危險。

另外,將「橡膠材質」鋪設在車輛行駛的道路上,光這點恐怕就「不安全」(缺乏防滑係數、無法耐用與牢固),尤其北部雨天,車胎更容易打滑……

關於新設施,高雄之前也為了改善「公車站違停」,也不斷「創新設計」,從「坡浪型」沒什麼成效後,又改用「紅線」(但公車可以停),似乎都是想要改善「交通違規亂象」,但成效仍就有限,尤其是「公車站違停」檢舉不受理,所以反而變成違停熱點…..

 

有關「交通工程」是否有效,強烈要求「交通管理」單位,應重新評估:
建議「改善交通安全方案」分為兩組:(然後比較兩組之差異,當然也可以組合其他方案……)
1.目前正在進行的「交通工程」改善方案;
2.積極推展「交通素養」提升(提升人民的交通法規認知+交通習慣改善、導入行為科學技術等)。
(交通行為改善,應結合「行為科學專家」來主導,並積極設立組織、具體導入以改善當前的「交通違規亂象」,特別是交通行為惡化後要改恐怕更難,因此必須多費心)

另外,改善成效避免只有「圖文報告」,最好能架設「網路攝影機」紀錄,並提供大眾一起監督。
相信「交通工程」是否有效,能夠從設置前的狀況、設置後初期、設置後配套與修改後….必然有諸多新發現與更顯著的改善成效。

PS.由於看太多「交通改善工程」,實際上卻一直存在「未落實改善」,所以提出,否則一天到晚1999反應也沒什麼用。
例如:高雄中山路與八德路口的斑馬線(見Google街景圖位置,尚未更新),原本斑馬線設在騎樓延伸,後來改成與人行道延伸,但雖然塗銷,卻每天有很多行人違規走在上面,而不走新設的斑馬線。
另外高雄中山路與五福路口的斑馬線(見Google街景圖),原本寬度能夠容納較多的行人通行量,後來改成過於狹窄的寬度,行人過多導致「被擠出斑馬線」(若遵守走在斑馬線內,則瞬間無法宣洩),然而「錯誤缺失」設置超過數年了,累積超過上千萬人經過,竟沒人發現、提出並改善。只能說「交通安全改善」,一般民眾並不具專業判斷,因此平常不會特別去注意,也難以判斷好壞,所以只能仰賴政府與其他專業人士,但許多交通安全觀念,只要採取「邏輯推理」加上法規依據,然後加以「教導」,其實並不難學習與判斷,再依照這樣的原則,即可推論所有相關設施的改善。
再看高雄市五福路與民權路口的斑馬線(見Google街景圖)超級寬,但人潮流量根本不那麼大,根本不需要這麼寬的斑馬線。
從此可看出,高雄市斑馬線設置規範紊亂、缺乏整體評估、監督、管理,因此從設置、施工、監督、後續管理維護,似乎並不完善,才會導致「標線重畫」非常普遍且頻繁(可從Google街景圖查看歷史即知)…… 

 

 

文/陳站長
2024.06.02
2024.06.10補充

2024/06/30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