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交通安全,可從「相關單位」做起(包含:交通局、監理、司法、警政、公車、客運、運輸….等)

由相關單位,先落實「交通安全」,並從過程中,研擬最好的「學習改善方案」,藉此累積「改善經驗」,再將相關經驗與紀錄,編輯製作成各種資料,提供相關研究、學習等參考。

1.公家機關、交通相關單位,先行試辦與示範
2.廣招有效方案、廣納相關人才、明確獎罰規則、設立平台供分享與交流


後續抽驗與測試

並不是有做就好,而是確保相關人員都能落實~
關於「交通安全」最直接關鍵的改善,就是要求所有相關人員,接受「安全訓練與測試」,確保這些人員為「交通安全把關」。
例如:現場交通指揮人員,務必熟悉所在環境之相關設施與狀況,然後確實了解有哪些特定且最多類型的狀況,應該如何處理,並確實接受相關狀況處理與應變,才能確保第一時間處置、避免危害發生或即使發生也能讓危害降到最低。


確保相互支援與合作

避免傳統「過度專責化」、「缺乏協調」、「難以整合」、缺乏跨領域經驗….導致最終「互踢皮球」、各單位都做了,結果卻「不及格」(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為了確保相關單位能落實與負起責任,除了明確責任歸屬,也必須考慮「疏忽、缺工、人員休假、突然無法運作」導致的「組織失能」,就必須讓相關單位「彼此學習、交流」,才能確保工作隨時有人遞補、相互監督、彼此支援,讓問題隨時都能夠被發現、同時避免因個人缺失或能力不足導致的「漏洞」進而影響整體績效~


更積極的作為(與傳統消極被動的差異)

例如:主動發掘問題,並及時改善,而非等事情發生(等違規被發現才舉發、等車禍傷亡才去處理….)

「消極」會讓問題停留在「表面處理」,將累積更多的問題,同時造成狀況惡化….

唯有採取「積極」的態度與模式,才能「防治」問題的發生。

例如:建立「交通巡導員」,主動檢視並及時導正缺失(而非傳統公文形式,漫長拖延,導致整個體制,變得消極被動、拖延的運作方式,也會產生各種負作用,最終整個體制就會被拖累、忙得要命卻成效不彰….然而改變體制運作思維,通常不容易由下產生影響,而應由上而下,因為牽扯制度規定、工作與職能安排、整體默契….所以最好能由某個單位作為示範,在進行示範前先充分規劃與訓練,確保示範單位人員具備充分的經驗與技能,並有完善的輔助工具及支援,如此才能確保組織運作的效能,而非傳統不良溝通、無法確保人員能力與經驗、工作狀況無法掌控與分配處理…)


行人地獄~喚醒全民重視,但應先確保「交通素養」,才能朝向正面發展

當一些人「缺乏交通素養」,雖然熱心、知名度高,但卻可能「帶錯風向」、「錯誤判斷」、「未能周全考量」,使得「交通如多頭馬車」,反讓「看似專業與達人」,實際上卻是「四分五裂」、「各自為政」,不但難以整合當今「交通亂象」,反讓這些「缺乏整合與專業的議題」變成交通單位規劃與執行的另一種障礙~

意思就是「熱心」雖好,但必須考量「專業」與「整體發展」,所以政府要做的就是「提升全民交通素養」,那是所有「交通秩序」的共識與秩序的基礎,否則這些「力量」就會像馬車一樣,各帶不同方向,結果拉扯讓問題停滯、難以落實改善~

網路越來越多討論「行人地獄」,大多凸顯台灣人缺乏「交通素養」所衍生的「違規亂象」,最終呈現的就是「衝突與車禍」…..
在這裡,我們先釐清「人的問題」(所有交通問題,其實就是人的問題,因此人若不了解交通規範、不用心規劃交通、不做好交通環境設施,那麼交通問題就會不斷發生,並造成更多問題….)

一開始「交通環境」不佳,產生不良的後果(造就當今的交通亂象)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在「完善的交通環境」成長,自然就能學習正確的交通行為與認知,也就沒有什麼交通問題及其衍生的處理(如違規與車禍,如果大家都熟知環境與規範,同時能夠遵守,就不會有違規與車禍問題,當違規產生,就會開始製造混亂,再多的1999投訴、再多的檢舉人、再多的警察與司法,恐怕還是沒有「針對根本問題」加以「有效處理」,導致問題產生的速度,遠遠超過能夠處理與改善的速度….)。


駕駛似乎沒人管(缺乏關懷與訓練)

從公車駕駛面臨的各種問題,從公車駕駛缺員嚴重來看,鮮少有人提到「公車駕駛」的關懷與培訓體制,導致這些駕駛除了得面對各種複雜的乘客抱怨、投訴,還得依政府規定準時準點到站,但實際上有各種難處卻無法被傾聽,導致問題只能「自己吞」、「自己賠」,或者選擇離開…..
駕駛的問題:
1.公車APP缺失直接影響乘客搭乘(APP存在缺失、無法及時、系統當機、設計未完善、無法考量乘客「使用者經驗」提升)
2.公車站設置缺失(空間不當、被遮蔽、難以安全進出、站牌與公車停靠未妥善設置)
3.公車駕駛缺乏良好的「溝通訓練」與「溝通規範」(在遇到各種狀況,無法適度表達,一方面是上層單位缺乏公車狀況處理經驗,一方面又不累積駕駛人遇到的經驗,使得高層無法掌握問題,自然也就缺乏現場經驗,最終只能「駕駛自己承擔」….若能確實累積各種公車駕駛處理經驗,就能作為改善與訓練的「典範」,同時確保新手駕駛能確實被教導正確處理各種公車遇到的狀況,其中有些屬於非駕駛的責任,另規劃由「業者或專責單位支援處理」)
4.具備公車經驗者來主導與協助(而非由業者或交通局某承辦人)
5.逐步建立與乘客的溝通與交流(才能確保乘客的回饋、期望、建議….其中若希望「提升搭乘率」,就必須先建立「乘客誌」,累積並熟悉各種乘客觀點、狀況、問題,才能及早準備與訓練駕駛處理,也才能避免各種「看似突發」,其實是過去嚴重輕忽的小問題,在不斷被忽視而「爆發」)
6.因此,公車駕駛要「有人帶」(有更專業與友善的人來帶領),同時建立溝通橋樑,讓上層確實掌握公車駕駛與乘客狀況(而不再只是關心「公車盈虧」,過度「縮減成本」,導致「各種經驗不足」、「服務品質被犧牲」)


違規不是因為「欠罰」,而是因為「缺乏交通素養」…..

文/陳站長 2023.05.26

2024/06/30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