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新聞事件省思>女兒遭撞亡! 余爸爸哽咽:只要安全回家路


陳站長:感謝 余爸爸願意出來,為「還路於民」說真話,也希望政府與各界,能夠摒棄政治成見,共同致力於「交通安全」改革,讓車禍不再發生。

台灣對於「行人安全」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除了大家媒體常見的建議(如:人行道退縮、行人專用時相、車輛行經路口慢看停….),個人強烈建議,將所有資訊加以彙整,再提出更完善的「落實方案」,否則「過多的訊息」,只會讓問題變得「雜亂無章」,難以理性分工與執行,最後只會繼續「重複跳針」,相關單位卻依然「沒有什麼進展」…..

 

陳站長對於「交通安全改善」幾項具體措施:

1.具體行動:成立「全民交通」聯盟(並將經費撥給這些團體,但必須具體可行、有重大影響改善的交通項目上),然後讓組織分工並落實執行。(也許更需要整合資源與運用的組織,讓相關資源與問題,能夠避免重複浪費、並確實有效將經費或資源運用…..)而不是在等政府慢慢改….
2.設置網站:將交通相關資訊彙整後,發布到官網(網路平台),讓資訊更透明、更深入、更客觀(而不是非專業或特定人士操控資訊、帶風向….)
3.推展運動:爭取相關預算,確實落實「交通安全」改革,而非發包給特定單位,卻不見具體成效。
4.交通智庫:真正讓有才有能的人、實務經驗,能夠確實彙整,並作為各項交通安全推展根本,同時深化與廣泛運用,也就是將「智庫」以更有效的方式來推展,包含:戲劇、藝術、遊戲、教育、比賽、程式(APP)、教材、海報等。
5.積極獎懲:不再等違規或事故發生才去懲罰,而是在未發生前,就找出相關行為的原因,以及相關影響因素,然後針對「典型案例」作為改革重點,再導入「交通行為改善科學」,採用更有效的「改善」機制(而不是採用傳統違規處罰),讓「錯誤的交通行為」能夠真正獲得改善(根據研究:有時懲罰會造成「負面行為」加強作用,不利於「正向改善」,因此別單純的以為「重罰」能改善「違規」,要符合行為科學,將上適當的配套、科技、獎罰機制、輔導,才能期待「真正的改善」。)
6.工具運用:所謂工具是指「手機APP」等,意思是將「改善交通」,分別設計各種功能的APP,包含:完整的交通訊息、語音導航、更智能的路線導航、更完善的停車導航、各路段與路口的規範(不能靠駕駛人目視標示,而是用語音智能提醒,特定交通規範與路況)。甚至可以設計「行車教練」,結合智能交通規範、提醒駕駛人有哪些可能違規行為、提醒駕駛人有哪些危險應提早因應、同時偵測與紀錄「駕駛履歷」,真正了解「駕駛行為」,而不是「等違規或車禍」才調查「違規、肇事因素」的消極作為。
7.政府改革:舊體制教導出來的仍是舊思維,將交通改革繼續交給「舊思維」,就別期待會有「新希望」。因此強烈建議,「交通改革」,不應只是「交通單位的事」,而是「全民交通」,人若沒有「責任」,就會輕忽,然後怪罪別人,唯有擴大「全民交通」,讓人人學習交通、參與交通,才能了解交通,並對交通負起責任。(個人認為,逐步導入「企業管理」經驗,因為企業比政府體制更重視「實務」,並具備較多「解決問題能力」,差別在於過去鮮少讓「企業參與」,所以需要階段逐步交流,來確保企業經驗+政府權責,能夠達到更好的融合與運用,當然不是所有類型的企業都適合,通常具備企管顧問、輔導與解決能力的企業,也許較適合,或根據特定項目,結合特定專業領域的企業或人才….)
8.周全考量:避免「顧此失彼」,因此所有方案與規則制定,不能只考慮「單一族群」,也不該只考慮「交通工程」而嚴重忽略「人」才是根本。
9.全民交通:早在幾十年前企管名師就提到:人才是企業的根本,若「人」不去遵守,那麼所有改革都沒有辦法產生作用,因此人民的「交通素養」才是「交通改革的根本」。
10.統整簡潔:為避免「政策或規則衝突」,可採用MECE(麥肯錫:相互獨立,完全窮盡),讓方案與規範能夠更加精簡完整,才能避免過度複雜而難以學習及難以遵守。(由於當今交通法規龐雜,加上後來有更多新的方案與標示設施,讓交通變得更加難以遵行,因此若不能研究「如何易於遵守」,將難以落實,且導致錯誤歸咎原因…..因此當今改革關鍵在於「交通素養」的提升,而要落實交通素養,就必須讓民眾能夠容易學習與理解的交通規範、交通環境與識別,才能期待人民遵守。)

文/陳站長
2023.08.22
2023.08.31

2023/11/0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