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相關研討

看了以下項目,我們赫然發現,原來我們對交通「一知半解」,知道的真的很少,所以難以預期並掌握狀況,意外自然就會發生。

以下將「交通常識」歸納出幾種項目,希望大家與政府能夠「進一步提升交通教育」,不再圍繞交通違規爭議,遲遲無法更進一步推展。
有效改善交通安全的項目如下:
一、交通狀況:當一個人越熟悉各種「交通狀況」,就越能預防突發狀況,並能降低突發狀況造成的損害。
二、交通環境:如果對周遭環境不熟悉,自然無法察覺環境狀況,舉例:特定路段(如車站)或時段(如上下班與上下學),會有大量車流與狀況,如果預先知道,並且規劃與實際熟悉「周邊替代路線」,那麼一旦到了「車多雍塞路段或時段」,即可選擇避開、替代路線行駛。
三、車輛狀況:若平常受過「車況教學」的人,除了更容易察覺車輛是否異常,也能及時避免車輛異常造成的危害。
四、交通法規:對交通規則一知半解,自然無法完全遵守,更何況交通複雜、路況多,以及某些時候趕時間、別人佔據車道影響你行車動線。此時若不懂交通法規,將難以確保自身安全,以及若遇到車禍,無法保障權益(例如:當發生突發狀況,撞到人,很多人以為自己要負全責,但事實可能相反,如果你遵守交通規則、又已注意並採取措施,你不但不用負責,還可以向對方求償,即使行人走在斑馬線,如果行人突然闖紅燈肇事,那麼你是綠燈又能證明你已經注意,那麼你就不用擔心所謂帝王條款。)
五、交通設施:許多交通設施,並未發揮作用,其原因是設置單位宣導不足,或者設施並不符使用。能夠多了解交通設施,並結合相關規定,就能讓自己免於違規受罰,同時又能比免危害發生。
六、交通標示:指交通標線、標誌、號誌等,尤其是許多特殊路段或路口,設置特殊規則,如果「看不懂標示」,很容易陷於舊思維而違規,同時也可能陷入「交通陷阱」(如:橫向綠燈早開,你可能因此闖紅燈)。
七、交通路線:通常人們都會走熟悉的路(同樣的路線),因此更能夠掌握該路線的各種狀況,但也可能因為「只走該條路」,而忽略其他路線或新路線。如果熟悉的路線施工或發生狀況,恐怕你得行駛替代路線,若不熟替代路線,很容易造成雍塞或難以掌控。
八、運用工具:如果熟悉相關「交通輔助工具」,例如:手機查詢停車APP、語音導航、路況顯示,那麼就可以快速且精準查詢想要的交通資訊,也就能夠避開壅塞與事故,讓行車更順暢安全。
九、反應交通:將遇到的狀況(如車禍、障礙物、號誌故障….)能第一時間反應給相關單位,並及時處理,就能預防其他車輛猝不及防。但必須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進行。(例如:高速公路夜間遇到事故,第一時間應確保安全,然後再反應給相關單位,如果自身具備相關經驗與能力,也許可以協助處理…..避免二次事故發生。)
十、規劃路線:如果騎單車,最好能夠先熟悉「安全路線」,避開車潮或沒有單車專用道的路線,同時避免夜間行駛鬧區一般車道,也要避免夜間行駛山區或沒有燈光的路段。

另外「預習交通」、「交通先知」都是預先了解並掌握交通狀況的概念,唯有充分掌握狀況,就能避免突發狀況,而即使發生意外,也能將損傷降到最低。

2023/11/07 文/陳站長

0:00 intro
4:22 介紹列席官員
7:48 交通部長王國材
12:00 路政及道安司長 黃運貴
基本法草案架構

20:08 教育部次長 林明裕
26:28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都市基礎工程組組長 蔡亦強
28:15 行政院交通環境資源處處長 陳盈蓉

33:25 陳家福 中央警察大學警監教官
39:12 沈育丞 中華民國汽車駕駛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43:39 洪孟楷 立法委員

49:47 莊棋銘 台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聯盟秘書長
55:07 吳昆峯 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系教授

58:39 邱臣遠

1:04:17 魏健宏 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
1:10:59… 繼續閱讀

交通根本問題與改善方案(例舉):a.汽機車數量過多、b.缺乏交通素養、c.過於籠統的事故調查與統計、d.傳統交通體制運作、e.錯誤歸咎交通問題原因、f.「交通工程」缺失、g.「交通教育」缺失、h.交通統整與導正、i.交通之科技運用….(完整內容)

有關「車種分流」與「車向分流」~
車種分流
(目前道路主要路權規範方式,其中大部分限制機慢車行駛內側車道,也就是所謂快車道與左轉車道)。
車向分流(以機車為主的族群,提出開放所有車道路權,讓機車可以行駛各車道,路權改以「車向分流」或車速分流,以避免機車陷入機慢車道違停等障礙)。

車向分流主張:「左轉靠左,右轉靠右」,似乎只提到「路口轉彎」造成的衝突問題,卻未提及汽機車到了路口前,「在車道間,也會發生衝突」,恐「顧此失彼」,忽略不論「車種分流」還是「車向分流」一樣有衝突點的問題!在此提出進一步分析相關路況與問題,並提出可行的解決對策~

交通安全探討:將現行的「車種分流」,改成「車向分流」會更安全嗎?車向分流,看似安全,但為了靠左靠右,車輛須提前切換車道,導致車道更多衝突,因此無法只靠車向分流,改善複雜的交通問題。

交通安全探討:將現行的「車種分流」,改成「車向分流」會更安全嗎?車向分流,看似安全,但為了靠左靠右,車輛須提前切換車道,導致車道更多衝突,因此無法只靠車向分流,改善複雜的交通問題。

 

一、「車向分流」真的能改善問題嗎?

1.不論怎麼走,都有衝突點:
車種分流當採取現行的規則(車種分流),其衝突點主要發生在「路口」,原因是「汽車駕駛搶先右轉」,或未依規定先進入機慢車道,再行右轉。
車向分流當採行車向分流(左轉靠左、右轉靠右),路口看起來沒有衝突點,但實際上,車輛要左轉或右轉,都必須經過「提前切換車道」,意思就是「整個車道都是衝突點」(也就是機車行駛於各車道間,若要左轉或右轉,皆須先切換車道才能進行左右轉,而因為在車道間切換,導致切換轉彎時,在車道間造成更多衝突點、尤其是許多機車騎士想轉就轉,導致車道充滿機車時,就會造成整個車道都是衝突點)。
原本所謂車種分流,讓路口右轉汽車容易與機慢車道之直行機車發生衝突,因此認為「車種分流」是造成機慢車肇事主因。
然而,仔細觀察會發現,現在大部分路口已實施「汽車必須提前匯入機慢車道後,才能在路口進行右轉」,再加上已有右轉專用道(或直行與右轉道)作為右轉用,然而不論哪一種,都會有「交錯點」(變換車道或轉彎時,造成的衝突點),所以問題關鍵在「轉彎與直行車的匯流或交錯」,如果切換車道之車輛(或轉彎車)能夠禮讓直行車,那麼才能根本解決「車種或車向分流」的「交錯問題」,也就是直行車優先,匯入車輛或轉彎車輛應讓。由此可見,問題並非「車種分流」或「車向分流」能夠根本解決,而是出在「轉彎車未禮讓」(不只在路口要禮讓,在車道間切換,也應禮讓直行車),否則車道間任意切換不讓,那麼整個路口將都是衝突點(反而更難以預期、事故率更高。)
另外「車種分流」,對最外側機慢車道的機車,確實不安全,因為大部分狀況都匯集在最外側車道,包括:違規停車、更容易在巷弄造成碰撞機率、障礙物多、公車停靠與行駛造成車道壓縮、停車格與汽車進出時造成影響、右轉車輛切入時未禮讓……。尤其在台北或特定地區的機車數量龐大,卻仍通用的規範或設置,造成需求量與供需不平衡,增加事故風險。

2.依目前交通狀況,若全面開放機車行駛內側快車道,死傷將更加慘重
原本汽車行駛快車道就有大小碰撞,但大多只有車損,不會造成受傷。
機車同樣也會有碰撞發生在機慢車道(當然得究責不當規劃與占用違停問題),但因為車速較慢、機車之間的碰撞,因此受傷程度比較輕微。
但機車若行駛快車道,只要輕微擦撞就會摔車,一旦摔車,加上快車道行駛車速快、大型車視野死角、車體龐大,致使摔倒機車騎士傷亡更加嚴重。
其中特別是大部分駕駛人缺乏「安全駕駛能力」、「違規亂竄」等普遍存在問題,全面開放機車行駛內側快車道,將讓死傷攀升是必然結果。
PS.部分的騎士確實可以掌握騎車技巧、熟知路況,所以可以預見危險而加以避開,但絕大部分的汽機車駕駛,並沒有這樣的認知與能力,所以若不先改善「駕駛交通素養」,提升「安全駕駛」能力,將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3.「違規」才是問題,而違規始於「缺乏交通素養」及「不當法規」(與不當設施規劃)2023.11.11
「交通缺失」因素很多,其中特別是「交通設施」設置不當所衍生的「交通陷阱」,以及不當限制路權,卻不設法改善路邊違停等造成「機慢車深陷危險」或「無路可走」,但重要的問題還是「交通違規」造成的交通亂象,讓交通變得更複雜與難以預測,因此導致「意外頻傳」,車禍不斷的結果。
另外,「不當法規」條款,也會造成「紛擾」、引發衝突,特別是「只處罰卻不設法導正違規」,以及不合理的「規定」。

4.應整體考量,避免顧此失彼:
未整體考量,就貿然實施的政策,恐會導致尚未預期引發的問題與衝突。
例如「開放機車路權」可行駛所有車道,確實可以讓部分機車避免陷入機慢車道的危險,但卻也會讓機車原本就存在的亂象與違規擴散至整個車道,這將引發「汽車與大車」的衝突驟增(例如視野死角與機車亂竄造成的危險),若後續又有汽車與大車群體提出路權改善,豈不是耗費心力與資源更改,最後又得重新劃分路權呢?到時不但讓原本已經混亂的交通會更加複雜且難以回復的狀況呢?因此當務之急是否應先確保機慢車道的路障與狀況排除,並設法再擴增右側第二車道劃為機慢車路權,而非馬上開放整個車道讓機車行駛。

5.改革輕重緩急,避免程序錯誤:… 繼續閱讀

新聞事件省思>女兒遭撞亡! 余爸爸哽咽:只要安全回家路 陳站長對於「交通安全改善」幾項具體措施:1.具體行動:成立「全民交通」聯盟(並將經費撥給這些團體,但必須具體可行、有重大影響改善的交通項目上),然後讓組織分工並落實執行。(也許更需要整合資源與運用的組織,讓相關資源與問題,能夠避免重複浪費、並確實有效將經費或資源運用.....)而不是在等政府慢慢改.... 繼續閱讀
交通改革過渡期,其實更加混亂與危險,因此在改革過程,最重要的是確保「認知落差」~交通認知落差:A知道或遵守、B不知或未遵守 避免兩者產生的認知落差,因為這樣的落差,會造成「交通衝突與陷阱」..... 繼續閱讀
陳站長:我們的根本問題是「交通素養」不足(一知半解),才會導致的違規與衝突,而不是因為缺少「其他衍生的設施與規範」(特別是"斑馬線有行人不論遠近停讓新制",根本是製造"交通問題",而不是改善交通問題....),可見交通部與相關單位,仍停留在傳統舊思維,不設法改善「人民的交通素養」..... 繼續閱讀
關於「交通巡導員」(1)分階段進行,從特定違規項目著手,開始試辦並累積經驗,然後持續探討與改進。(2)整合相關專業與資源,讓計畫能夠確實找出「最佳改善方案」,也就是找出「改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更積極的關懷紀錄」、「更暢通的溝通與協助」、「更容易學習與理解的交通規則」、「更友善的交通溝通平台」、「更友善的輔導人員」..... 繼續閱讀
網路越來越多討論「行人地獄」,大多凸顯台灣人缺乏「交通素養」所衍生的「違規亂象」,最終呈現的就是「衝突與車禍」.....在這裡,我們先釐清「人的問題」(所有交通問題,其實就是人的問題,因此人若不了解交通規範、不用心規劃交通、不做好交通環境設施,那麼交通問題就會不斷發生,並造成更多問題....) 繼續閱讀
交通疾病(如違規)別再「找錯醫生」.....交通醫生:「交通疾病」治療處方~ 1.找出「違規行為」2.交通教育與輔導3.找平台協助改善4.設立「專責輔導人員」 5.若能找出「交通行為改善模式」6.比較傳統做法、比較其他領域成功做法、比較各種新方案差異 7.「違規罰款」是一種「處方」,當這處方「無效」,就必須研究調查「為什麼無效」8.建立整合平台,讓相關專業、資訊、經驗能彙整 9.整合相關團體,成為「交通推展」系統化與組織化運行..... 繼續閱讀
科技不該用在處罰 那麼「科技」該如何運用來「改善違規」?「交通素養」提升,才是「人本交通」改革的關鍵~正確使用「科技」才能逆轉「交通亂象」(改善違規與車禍) 關於「科技」與「交通」,如何整合與運用來改善交通問題 關於「交通違規」與「行為改善」問題 「善用科技」才能加速改善「交通違規」等問題 ..... 繼續閱讀

2023/11/0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