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交通安全

行人路權有了,但「交通」卻更危險了?
「交通安全」是否成功的最後一里路~「方案落實」(了解-去做-完成)PS.而不是(報告-敷衍-了事)。

從一個(六合夜市交通陷阱)案例,即可看出「方案輕忽現實的人為疏失」,將變成交通陷阱!

2025年1月5日晚上約八點左右,行經高雄市六合夜市(自立路口)時,正好走路在停等紅燈,眼見有個行人正走在「X字型斑馬線」上,當時還目視行人號誌燈應為紅燈(但依照地上標線19-02,應該是矛盾的,因為當時行人號誌燈仍是與車行方向同步,而沒有設定為夜間7點到隔日凌晨2點為「行人專用號誌時相」)。結果橫向車輛呼嘯而過,真是危險!這就是典型的「管理或規劃疏失」導致的「交通陷阱」(也就是行人號誌,未能依相關規畫設定,導致行人號誌時間,未能與地上規劃的管制時間同步,這樣的規劃與管理缺失,將導致行人可能的舊習慣或誤判而陷入危險當中….)。
2025年1月9日下午5點左右在高雄市文化中心(廣州街與青年路口),同樣是行人誤闖「X字型斑馬線」(行人誤闖入X字型斑馬線,結果剛好有車經過,險象環生….當時剛好有另一位媽媽帶著小孩在等候,親眼目睹,小孩甚至問媽媽,紅燈可以走嗎?)該違規民眾,竟然一點交通安全的覺察能力都沒有,如此糟糕,「毫無交通安全意識」的行人,如果有交通安全意識,即使自己是綠燈,也應注意有無來車,否則只會把自己逼向地獄….)。然而政府一樣麻木不仁,竟然讓這種交通缺失與人民的交通安全意識薄弱造成的交通危險,天天在各地發生,卻不見任何積極改善作為,難怪當現在每年車禍不斷破紀錄,從十年前二三十萬件,到現在破五十萬件(死傷亦同樣慘重),真實無言….為什麼對「交通規劃、管理、宣導等缺失」如此麻木!
2025.01.10晚上近六點,在高雄市文化中心廣州街,分別在林南街與林德街口,有行人誤闖紅燈,顯見「X字型斑馬線」與「行人專用號誌」特殊時相管制,仍普遍存在「嚴重缺失」,因為「有人不知道」該新規劃與設施,就無法察覺並遵守,原本的好意,不但無法保護行人,反而害了行人。(當交通設施有特殊規劃時,應更加嚴謹宣導與落實,特別是剛實施初期,務必在該新設施或特殊管制點,增設醒目的告示,如有必要請設置LED字幕提醒,或語音提醒,只要在不影響周遭安寧與視覺干擾,應考量新設施的落實,以及大眾習慣轉換過程….如果疏忽,將導致「民眾沿用舊習慣與認知」,因此忽略「新設施」的特殊規範,進而違規闖入,反而變成危險的交通陷阱~)
這些新的交通設施缺失,可用一句話來形容:「規劃很理想,但現實很殘酷」,交通設施規劃與設置了,就必須設法做到完全,因為成敗就在最後一里路,即現場是否落實、是否真的安全了?否則過程做得再好,也都前功盡棄了!
(這就是為什麼這一二十年來耗費數千億在交通安全改善設施,結果車禍與死傷竟然不減反增的關鍵,因為幾乎大部分資源都投注在改善硬體工程,卻嚴重忽略軟體工程….)

過去,政府的推行的方案,為什麼總是被詬病,因為花費無數心思、無數人力,甚至上億,卻仍有「缺失」,因為最終是否成功,就在「是否落實」,如果落實,「現場」就會如實的呈現,「現場是否改善」決不會造假(數據報告可以編寫、新聞可以選擇性報導,唯獨「現場」所呈現的結果,是方案「是否成功」的關鍵)。

 

「交通安全」不能只顧「減少車禍死亡率」

為什麼我們的「車禍數據」,只選擇「死亡率」來比較「方案是否成功」,卻不拿「受傷數量」、「違規數量」或「車禍件數」統計來做為依據?
因為「死亡率」的數據要降低,比較容易達標,只要設法讓「死亡減少」就可以了……但這樣有什麼意義?
「車禍死亡」是極其嚴重的後果,一個死亡代表的不僅僅只是一個人的死亡,通常影響的可能是「一個甚至兩個以上的家庭」,以及它們的親朋好友,數個月,甚至數年都難以走出情感上的悲傷、經濟失去的支柱、對車禍的陰影…..。
與其只顧減少「車禍死亡率」,更應著重在「減少車禍發生」(車禍防治),因為車禍不發生,就不會有「受傷」,更不會有死亡。
採行「安全高標準」,對安全的要求更高,才能更精準找出原因,也才能根本提出解決對策。
要「減少車禍發生」,關鍵就在「減少違規」(熟知並遵守交通規則,而交通規則,是一個作為所有人的交通遵守共識與準則)、「增進安全駕駛」(預知狀況並做好因應的能力、防禦危險發生、安全駕駛)。

PS.「安全要求的高標準」,才能及時並廣泛減少車禍發生;而不該採行「安全低標準」,等人民反應、等事故發生,才去改善(而且只能改到表面),最終「人民的交通素養」還是沒有顯著提升。

 

學術研究與交通規劃管理是否淪為「紙上談兵」?

「交通安全」不能再用「學術研究」來報告,然後再用這些報告作為「交通決策」的關鍵,因為許多報告並沒有如實、持續追蹤,所以根本與「現場」有很大落差,所以別再花大錢做工程、做方案,最終整體數據卻持續下滑,難道人民是拿來「研究試驗」的白老鼠嗎?(否則,現場每天有這麼多人「不遵行新設施」之設置與規範,那有必要這些新設施嗎?更遑論「沿用舊習慣」將導致「新設施變成交通陷阱」,反而讓新設施更加危險….)。

 

為什麼「新的交通設施」是「交通陷阱」?

以「X字型斑馬線」為例,也許在國外是一種有效的「行人穿越道」,能快速疏通龐大的路口人潮,但到了台灣(高雄),真的是那麼一回事嗎?
「X字型斑馬線」已經實施許多年,按理應當能有效「疏通人潮」,但卻「只做了一半」,因為:
1.「行人問題」:
行人沒看清「行人號誌」、未清楚「標線」規定(管制通行時間),以致有人在橫向紅燈後,就步入「路口」(但實際上,紅綠燈可能是要多等雙向車輛紅燈後,行人才能完全通行),因此忽略「行人舊習慣與認知」將讓行人自己推向「死亡陷阱」。(這就是「X字型斑馬線」致命的危害)。所以必須謹慎規劃與設置,並嚴加監督與落實。
這種「行人違規」有時不是行人故意,而是「舊的直覺與認知」,直覺日為自己按規定,但實際上違規卻不自知。(所以不建議設置「複雜的交通設施」,以防「沿用舊習慣與認知」,讓「新交通設施」形同「交通陷阱」)。

2.「車輛駕駛問題」:
許多駕駛人仍「沿用舊習慣與認知」,以為橫向路口紅燈,就趕著衝出起始線,殊不知「多時相號誌」,必須多等橫向紅燈、行人紅燈後,才可能輪到自己的號誌綠燈。
若依規定,車輛有「未禮讓行人」的嚴重違規,但卻幾乎不見有人去加以管理並改善(因為明明是行人違規、行人突然闖紅燈,加上部分駕駛人從未被教導與指正)。

3.「交通單位問題」:
a.規劃缺失:
關於「特殊X斑馬線」平常沒人使用,所以平常根本是「多餘的設置」,後來再改為「19~02」(意思是晚上19:00~隔日凌晨02:00是「X字型斑馬線」使用時段),有些路口甚至另外再加註「假日」,意思是平常時根本不會用到,但為什「假日管制時段」,卻可能讓「不熟該特殊規定的駕駛或行人」誤闖,導致該規劃,變成了「交通陷阱」。
b.規劃、監督、管理等缺失:
從規劃、監督到後續的追蹤與管理,似乎並沒有落實,否則同樣的問題,竟然每天在該新設施不斷地發生,然後就這樣又過了許多年…..(例如最早實施的「汽車禁止路口右轉,必須提前從快車道先切換到外側機慢車道,才能進行右轉」,期間卻嚴重忽略「汽車駕駛任意切入機慢車道,未禮讓機慢車」,結果釀成無數死傷,甚至比原本應在路口右轉更加嚴重….然而即使推行數年後,也不見相關單位對此進行廣泛宣導與改善…..)。
回到X字型斑馬線規劃,必須配合「號誌管制」(紅綠燈秒數設定)。然而站長發現不只一兩件有錯誤設定的「嚴重缺失」,就是在管制時段的晚上七點後,號誌竟然還停留在舊設定(人車同向同步紅綠燈),導致有行人誤看另一方向的行人號誌為綠燈,就逕自步入路口,當時已有車輛進入路口,更離譜的是行人與車輛均互不相讓(因為行人誤以為「自己綠燈」,實際上按」「號誌」是紅燈、按「標線」可能是綠燈或紅燈)。這個嚴重的缺失就是「號誌管制設定錯誤」,而且還不只在六合夜市,也發生在瑞豐夜市等地,實施已經多久了,竟然都沒人反應,還是反應了,結果還是有人沿用舊認知在設定與行走。
c.宣導缺失:… 繼續閱讀

「全面取消機車兩段式左轉」有利有弊,其中: 政府與民間的改革立意良好,但嚴重缺乏「改善行為經驗」 「工程」要改很容易,但「行為」要改很難!尤其「交通環境極複雜」,並不是「改善標線」就能改善交通安全。從彰化縣政府交通處的相關網頁資料來看,只有對外連結到交通部的資訊,完全沒有看到交通處針對「全面取消機車兩段式左轉」的內容,因此看不到「實際完整配套」.....(感覺上,並沒有足夠的改善經驗與案例可供參考,也沒有相關專責單位與資料可供學習或研究..... 繼續閱讀
台灣「拼裝的交通」導致違規與亂象不斷 從一個地方新的交通設計,即可看出「台灣交通文化」與其未來.....紛亂的交通,是怎樣來的?又會導致怎樣的發展?從交通發展歷史,可找到「交通政策」脈絡,也就可以預期會造成怎樣的「交通文化」..... 繼續閱讀
陳站長:比起改善路口交通安全設施,不如改善全民「交通素養」,因為駕駛人若不當駕駛、缺乏交通法規素養,那麼再多再好的設施,一樣「漠視」(因為不知道新設施、不知道如何遵守、從未了解相關交通法規與交通設施的作用....)、超速、危險駕駛......。教導孩子「如何自保」,以下分階段實施參考:1.教導>2.示範>3.練習>4.糾正>5.實作>6.旁觀>7.自立..... 繼續閱讀
陳站長:改善「交通安全」,新創設計(標線型圓環)作用與現實往往有落差,尤其「駕駛人」若不懂、不遵守,那麼再好的設計也枉然!「標線型圓環」並不「科學」,反而「易肇事」?(1)標線識別與反應問題(2)新設計必須更嚴謹與科學研究(3)加派義交指揮與宣導(4)交通規劃與遵守(5)新設施或規定,不能只顧設置,不顧後續落實...... 繼續閱讀
陳站長:交通設施規劃與設置,應由中央統籌並制定準則,然後協助地方改善,否則以一般地方專業及資源,恐怕無法提出專業與標準的交通工程。看了新聞報導後,只能說,交通會亂,不是沒有原因,連「示範」都省了,直接將不當的標線畫上去,沒有先考量民眾懂不懂、會不會因此違規或出車禍,而且還可以把責任歸咎於民眾..... 繼續閱讀
陳站長:高雄輕軌即將於2023年底,2024年初 完工並試營運。高雄輕軌已完成建設,不論爭議如何,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讓輕軌更順暢、安全」。據新聞報導,本周已有兩次車禍,分別是腳踏車、機車與輕軌相撞。未來通車後,安全與塞車問題,恐怕最讓人擔心。原本美術館路、大順路段全線規劃「禁止左轉」,因為民眾很容易疏忽輕軌,加上左轉時可能佔用輕軌車道上..... 繼續閱讀
陳站長:不只在雲林西螺、彰化縣和美鎮,高雄也有太多「新標線」疑似「複製貼上」,而且根本不符合一般用路習慣與認知、不合邏輯、阻礙直行車、動線明顯錯誤、行車空間限縮,反而易造成違規與事故發生......PS.從新聞報導的影像中可以發現,槽化線(槽化島)設置應該與「左轉車道」有關,也就是車輛接近路口準備左轉時,特別規劃「左轉專用道」,同時避免後方直行車佔用直行..... 繼續閱讀
陳站長:國中生與其指導老師及評審,我想沒有什麼可爭論的,畢竟平常在路上確實看到「行人悠哉過馬路滑手機」(危險行為)就像「帝王」一樣(所以才稱為帝王條款)。「人本交通」,不該是「行人為本」,而是「安全為本」「駕駛人也是人」,特別是眾多「交通事故」與「交通問題」根源是來自「違規的人」,而非所有人。不該是「駕駛人」的問題,而是「缺乏受過教導的人」與「違規者」..... 繼續閱讀
陳站長:當交通改革牛步化,尚無「具體可行方向」,恐怕讓改革遙遙無期。不過,從網路媒體可看到,越來越多人關注、提出相關議題,也有具體指出缺失,也許現在只差,能夠將各方專業與資訊「整合」與「帶領」的人。 以下是我長期關注「車禍防治」的經驗與建議,期望對於未來改革能發揮一點作用..... 繼續閱讀

2024/06/30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