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交通安全

為什麼改善「行人地獄」工程有具體預算(148億),卻沒有足夠「教育與輔導改善經費」?

相關新聞:擺脫”行人地獄”污名要這麼久! 改善道路營建署估”需100年”…..


陳站長:交通部將「機老酒」視為「交通安全」死亡率改善重點,是否輕忽「違規、危險駕駛、交通素養」等問題。
交通安全改善工程(營建署估計得花100年),而且這還只是「行人安全改善工程」,為何要花這麼久?(還有難以估算的工程經費)
為何不見更多預算投注在「交通素養改善」?(是否因為「交通人」不懂「行為改善科學」,所以沒有將資源經費投注在這些重點?)

 

請專家、學者、媒體、大眾,關注「交通安全改革&交通素養」的問題:
1.政府應具體提出「改善方案與預算」(而不是只有方案、只有新聞與口號,卻沒有足夠預算與資源)。
2.改善「交通素養」(人民的交通認知與相關軟體方面)的專責執行單位,應具體設立,並有充分權責與資源。
3.整合相關資訊,並提供給相關單位、大眾、媒體(包含:專責與專業的平台、APP等)
4.至少每週(定期與不定期)定期舉辦相關活動、教育訓練、觀察、彙整各單位與人民反應等訊息。
5.具體規範,並提出獎罰,讓確實達成或提供具體改善者給予支持及獎勵(未能達成者給予輔導或懲罰)
6.改善整個「交通文化」,包含「交通媒體報導方式」(影響人民與教育人民的最直接方案)、相關單位應有之專業能力與經驗提升,否則永遠只停留在「傳統運作機制」,該做的動作總是沒人做、也不會有人去管……
7.缺乏「整體評價」的思維,就會造成「失衡」,例如過度或不當強調「行人路權」,因而「壓縮車輛路權」(特別是拓寬行人空間,並縮小車道與停車空間)、未積極改善行人在路口應配合事項(例如:行人過馬路滑手機、慢慢走、三三兩兩、不管車流壅塞只顧自己….若能彼此重視,應改善:行人群走以避免分散導致佔用時間影響車流、在路口禁滑手機或分心而是全神貫注過馬路、當上下班課或車流擁擠處,應同時考量車流暢行,增派人員指揮、教導行人如何過斑馬線與相關正確示範、避免矯枉過正讓行人想讓結果駕駛不敢先行或急著過、避免突然衝著過路口,因為有時駕駛看沒人就會起步若突然有行人衝過會增加衝突機率…..)
8.缺乏「全民交通」的精神,也就是「交通屬於政府」,政府(交通單位)說了算,人民似乎沒有足夠權力…..特別是許多「交通規劃」停留在「舊思維」,讓問題一直牛步化,無法改善嚴重的違停習慣….。
9.「全民交通」之「新停車文化」
例如:大部分道路劃設紅線(禁止停車),卻沒有思考,人民在特定路段或時段的特定需求(如上下班課、購物飲食、送貨、車站、大型場域等,幾乎缺乏「最佳停車規劃」的經驗與設計能力,導致停車空間不當、設置缺失、使用率不足等,若能針對特定問題,確實與特定族群及單位進行溝通協調,並整體評估做出可能的「最佳方案」,其中包含:相關配套的APP智慧指引、停車大數據與機動性停車需求的「新停車文化」塑造養成,讓大眾在「停車改善」有感,而且確實知道就近有多少停車可選擇、並確實養成良好的停車習慣….)
10.缺乏「駕駛人提升」,特別是在積極鼓勵搭乘「公車/客運」,卻不實際去關懷駕駛心聲與問題(放任由不懂關懷與缺乏友善工作管理的業者),例如:不當要求「密集行車到站時刻」,卻忽略駕駛因塞車等因素,導致必須趕車、應付各種乘客抱怨投訴,最終駕駛情緒變糟、頻遭投訴、車站被違停佔據、反應狀況未獲相關單位協助改善、公車APP失準被誤以為駕駛問題….也因此導致駕駛招募困難、現有人力壓力倍增、造成更多問題與乘客衝突或誤解….(其中,沒有健全的「帶領機制」,讓駕駛確實了解並遵守規範、了解行駛路線狀況、了解會遇到哪些特定問題及如何處置、提升「與乘客友善溝通技巧」、駕駛立即求助協助機制,避免讓駕駛處理各種不該處理的狀況….這些複雜的問題,如果交通單位平常就累積經驗,就不會每天到處發生,也就能避免駕駛因過多壓力導致情緒與應對不佳的問題,最終顯現的就是「搭乘率與品質」….)
11.「交通人」過度執著於「交通工程」等相關問題,卻極度缺乏「交通違規行為改善」(牽扯到交通法規、教育、行為科學),其中最關鍵的是「行為科學」長久以來並未確實納入「交通安全改善機制」(即使有,也只是口號,因為鮮少在相關新聞被提及,也鮮少看到有哪個政府的交通機關有「交通行為輔導科」或類似的專責單位,使得「違規等行為」,被歸類在「違規舉發處罰」的警政執法單位,而這些單位又有多少人能「根本改善交通違規行為」?)顯然,改善「交通安全問題」,不是單純改善「交通工程問題」,而包含「行為改善」,但長久以來,領導者並不懂「行為科學」,自然就忽略在該方面的資源與運用的經驗,當然國內甚至全世界,似乎也很少有單位專責研究並累積「交通行為改善」的經驗與技術,所以期待政府能夠「改變預算結構」,確實將「交通素養」(行為改善),做出具體的政策,才能期待人民熟悉交通(包含交通法規、交通設施、交通環境與交通文化),人民了解「交通」,才有可能知道如何遵守與如何預防事故發生。

 

交通改革關鍵?車禍死亡統計是結果,若錯誤歸咎原因,將無法根本改善問題
交通改革,不應將重點放在「機老酒」或「年齡、性別…」等,亦不該只把經費重點投注在「交通工程」上…..因為改革多年來仍不見「交通安全實質改善」,是否思考「行為科學」才是關鍵重點?
1.「行為缺失」(包含:缺乏交通素養、不當駕駛行為等,並積極為此而建立相關組織功能與體制,而非停留在「違規處罰」或只注重「交通工程」上)
2.「交通體制」(以處理並具體改善這些問題的運作單位與功能。而非停留在舊體制運作)
PS.諸多「交通安全」看「車禍死亡統計」,但死亡是表面,車禍肇因調查又停留在粗淺的「違反交通法規」,而不深究「交通素養不足」才是根本原因…..錯誤歸咎原因,當然就只能提出「頭痛醫頭」的表面處理方案,最終「違規不減反增」,違規增加,車禍當然也就跟著增加……(但我們的政策卻仍「倒果為因」,所以再採用當今的改革思維,再犧牲無數家庭與人民的生命,何時才能喚醒「交通素養」的提升?)

相關單位都想改善交通安全,但實際上並沒有足夠「統整運作資源」,使得太多資源頻頻處理「事後的問題」(等違規後、等人民抱怨、等車禍死傷後….),因此錯誤的「程序」,不該等著發生,而要積極「預防」,因此關鍵就在「交通素養」,那是一切交通運行的基礎,是所有「交通建立與運作的準則」,任何人都該知道自己哪些交通行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但當今,別說民眾,就連交通官員,對「交通認知」恐怕沒有準則可以依循)。
在「缺乏交通素養的環境」,似乎只能養出「缺乏正確交通意識」,所以發生無數的違規與車禍是必然結果。

因此別再「倒果為因」或「錯誤歸咎根本原因」,當重點放錯,程序就大亂,也就是:「先要求人民遵守交通法規」,但卻沒有「先確保人民熟悉交通」、沒有「完善配套措施」例如:
1.允許人民買車或沒提供足夠停車空間)、
2.沒有規範「總量管制」(使得大多客貨運不當運輸量讓送貨與載客的駕駛不得不超速或違停才能送完)、
3.沒有確實協助提升「駕駛人」的素養(而是把責任全推給駕駛人或其缺乏改善能力的業者)…..
總總「交通缺失」,如果不「跳脫傳統改革思維」,不跳脫「傳統交通人」所主導的改革?不改變「傳統交通體制」,那麼「再多的改革」也只不過「新瓶裝舊酒」,一點誠意與實質改善能力都沒有,別再告訴人民,我們有努力改善,結果改1%也叫改,那些因此「枉死的人民」還有多少可以挽救呢?(每年3千死亡,又有多少重傷,拖累家庭與社會負擔?這些「負債」原本可以避免,只是因為「改革不足」,所以永遠只能一再被漠視了…..)。

文/陳站長 2023.03.29

課程簡介:道路交通事故之發生原因中,九成以上與人為因素有關。本課程為帶領運輸專業人員認識交通安全理論與實務之第一堂課,透過系統性地介紹駕駛人之生理、心理及綜合呈現之個性、能力與行為等要素與道路駕駛安全之關係,最後並將這些理論整理應用於運輸業之駕駛人招募、教育訓練及管理上。本課程適合客、貨運輸業之中階管理人員、公路監理人員及交通運輸專業之研究生進修研習..... 繼續閱讀
一、改善「交通設施」就能確保「行人安全」嗎?有關報導「改善路口設施」被認為可以有效改善「行人安全」包括:1.Z字型庇護島2.路側停車彎3.路口轉角突出4.斑馬線退縮 二、只改善設施,卻沒有改善「使用者認知」(民眾的交通認知與素養)..... 繼續閱讀
近來媒體關注「行人安全」,其實由來已久,但過去一直被漠視,直到更多專家學者、議題、媒體深入報導,讓問題持續被關注,而且更深入探討,從「行人地獄」開啟....距離「行人天堂」還有很長的 一段路要走~陳站長~長期關注「車禍防治」,但大多只有「發表見解」、「彙整相關資源訊息」,期待更多團體與各界能夠共襄盛舉。 繼續閱讀
對於「學校」(包含幼兒園等),應強制安排「交通指揮人員」(不論是政府或當地或該校人員),皆須受過政府安排培訓與審核,然後給予相關支持補助。另外,「學校」並非「交通專業」,因此主要由政府相關單位規劃主導,再由當地或學校機關配合,其中對於「學校交通安全」的配合事項,除了「學生交通安全教育」,應同時針對「家長交通安全」進行相關配套之規範與輔導,避免讓「學生家長」成為「交通亂源」..... 繼續閱讀
任何「交通設施」之規劃設計與檢驗,必須導入幾項「關鍵」1.基本技術:交通專業、交通法規、交通工程、交通宣導....2.視覺科學:任何「交通」,均應考量「識別度」3.聽覺輔助:由於交通路況複雜,過多的「訊息」、標示、花樣...4.現場經驗:設施之規劃與後續改善,應建立「現場經驗值」(因為許多道路工程...5.交通檢驗:有效的「交通檢驗」,類似「重新經歷」的概念,也就是,以「實際駕駛人」...6.廣納建言:搜集民意與廣納建言...7.交通種子:擴大建立「交通種子」:包含培訓專業交通志工,以協助交通相關發展...8.行為科學:許多交通改善,重點與投資均花在「硬體」,卻只有極... 繼續閱讀
最佳「預防」與「預知」工具:(交通管理)手機APP,建議導入並推廣運用。手機APP優點:即時、完整、有電子地圖、可雙向溝通、可查詢、可語音控制、可預約、可導航、可學習、可蒐集建議與車行狀況....PS.手機APP工具,完全是「傳統管理」方式所無法達到的...(但需要平常就了解該APP,並習慣使用... 繼續閱讀
令人遺憾,原本可以避免,或在發生第一次撞擊時,及時制止....但一切都來不及了.....許多交通設施「特殊」,加上民眾「舊認知」(以為路口左邊紅燈,直行就是綠燈)導致疏忽「特殊號誌」而發生憾事~平常我們可以從網路即時監視器來觀察各路口實際交通與違規情況~尤其是這些「特殊號誌時相」的路口(也就是直行紅燈,不代表橫向就是綠燈,有時是車輛全紅,行人綠燈...)~ 繼續閱讀
車禍歸咎「大車視線死角」是「半盲宣導」,規避大車責任,會害死那些「根本沒有察覺大車逼近的騎士」大車有「視野死角」~所以應「遠離大車」,但事實是....行車有視野死角=盲駛=危險駕駛為改善視線死角,強制安裝視野輔助系統,但安裝「視野輔助系統」≠「視野無死角」.....誰放任「盲駛」(危險駕駛)上路?誰來監督?誰在誤導?如果沒有督促並改善,還會有更多受害人..... 繼續閱讀
陳站長:有關新聞「高雄輕軌逐段通車,如何兼顧安全與便利」報導,我將觀後心得整理重點如下:1.報導不僅呈現「輕軌的交通安全問題」 2.其實也反應 大眾普遍「交通安全意識(薄弱)」,也就是「缺乏交通素養」的問題.....結論:民眾交通素養提升+跨領域專業(包含專業媒體+行為科學+交通運研專業)+交通單位改善問題=共同促進交通安全 建議交通單位,更積極成立:交通顧問群、交通品管圈、交通醫生.....(共同致力改善交通安全等問題) 繼續閱讀

2023/01/17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