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長回應
新聞事件省思>女兒遭撞亡! 余爸爸哽咽:只要安全回家路 陳站長對於「交通安全改善」幾項具體措施:1.具體行動:成立「全民交通」聯盟(並將經費撥給這些團體,但必須具體可行、有重大影響改善的交通項目上),然後讓組織分工並落實執行。(也許更需要整合資源與運用的組織,讓相關資源與問題,能夠避免重複浪費、並確實有效將經費或資源運用.....)而不是在等政府慢慢改.... 繼續閱讀
「網路資訊爆炸」夾雜許多「假網頁」,進而導致「社會不安」的根源與問題。因此若能「淨化網路」,就能避免「病毒侵害」與「偏執洗腦」,導致的錯誤觀念,禍害社會。「假網頁」或「網軍攻擊」是可以避免的,但需要各大平台與政府更積極主動,因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積極設計並建立「網路淨化專案」2.政府與Google等各大搜尋平台積極合作與互動,除研究防範機制,避免收錄「惡意網址」與「惡意來源」,並立法與強力執法遏止。 繼續閱讀
「交通亂象」,需要「強而有力的政府」來整合與主導,而非放任大眾各自論述、衝突,或讓交通與警政基層每天有處理不完的交通問題。當人民有「交通素養」,就有穩定的「交通認知」,不會被媒體所左右、不會任意違規、也不會因此導致車禍風險。全民「交通素養」(全民是指所有人,包含政府相關人員)是「交通秩序」的基礎,媒體就不會亂報導..... 繼續閱讀
交通改革過渡期,其實更加混亂與危險,因此在改革過程,最重要的是確保「認知落差」~交通認知落差:A知道或遵守、B不知或未遵守 避免兩者產生的認知落差,因為這樣的落差,會造成「交通衝突與陷阱」..... 繼續閱讀
陳站長:我們的根本問題是「交通素養」不足(一知半解),才會導致的違規與衝突,而不是因為缺少「其他衍生的設施與規範」(特別是"斑馬線有行人不論遠近停讓新制",根本是製造"交通問題",而不是改善交通問題....),可見交通部與相關單位,仍停留在傳統舊思維,不設法改善「人民的交通素養」..... 繼續閱讀
關於「交通巡導員」(1)分階段進行,從特定違規項目著手,開始試辦並累積經驗,然後持續探討與改進。(2)整合相關專業與資源,讓計畫能夠確實找出「最佳改善方案」,也就是找出「改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更積極的關懷紀錄」、「更暢通的溝通與協助」、「更容易學習與理解的交通規則」、「更友善的交通溝通平台」、「更友善的輔導人員」..... 繼續閱讀
網路越來越多討論「行人地獄」,大多凸顯台灣人缺乏「交通素養」所衍生的「違規亂象」,最終呈現的就是「衝突與車禍」.....在這裡,我們先釐清「人的問題」(所有交通問題,其實就是人的問題,因此人若不了解交通規範、不用心規劃交通、不做好交通環境設施,那麼交通問題就會不斷發生,並造成更多問題....) 繼續閱讀
交通疾病(如違規)別再「找錯醫生」.....交通醫生:「交通疾病」治療處方~ 1.找出「違規行為」2.交通教育與輔導3.找平台協助改善4.設立「專責輔導人員」 5.若能找出「交通行為改善模式」6.比較傳統做法、比較其他領域成功做法、比較各種新方案差異 7.「違規罰款」是一種「處方」,當這處方「無效」,就必須研究調查「為什麼無效」8.建立整合平台,讓相關專業、資訊、經驗能彙整 9.整合相關團體,成為「交通推展」系統化與組織化運行..... 繼續閱讀
科技不該用在處罰 那麼「科技」該如何運用來「改善違規」?「交通素養」提升,才是「人本交通」改革的關鍵~正確使用「科技」才能逆轉「交通亂象」(改善違規與車禍) 關於「科技」與「交通」,如何整合與運用來改善交通問題 關於「交通違規」與「行為改善」問題 「善用科技」才能加速改善「交通違規」等問題 ..... 繼續閱讀
陳站長:交通部將「機老酒」視為「交通安全」死亡率改善重點,是否輕忽「違規、危險駕駛、交通素養」等問題。交通安全改善工程(營建署估計得花100年),而且這還只是「行人安全改善工程」,為何要花這麼久?(還有難以估算的工程經費)為何不見更多預算投注在「交通素養改善」?(是否因為「交通人」不懂「行為改善科學」,所以沒有將資源經費投注在這些重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