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交通醫生

當乘客對「交通失去信賴」,那麼每個月虧損1億,也不令人意外!

一、公車路線更改,竟然沒有「移除站牌」,導致許多乘客受騙苦等~
搭公車發生的情況:
92路公車,8月底更改路線,竟一個月沒移除(取消停靠站)站牌~
昨天(10/1)在高雄火車站搭公車,竟發現,92公車站牌沒移除,剛好有位婦人等很久,於是轉告她要到復興忠孝路等。
其實早在半個月以前就發現,而且還打1999反應(特別強調事情的重要性),沒想到「公文旅行」到現在都還沒更正,從八月底就已公告更改路線,剛開始沒發現就算了,竟然民眾反應後還不及時改善,真的離譜。

PS.原本92路有停靠「高雄車站」(建國路站),但2023.8.30突然公告「取消停靠」,依照常搭乘客經驗,92路是高雄火車站到高醫(及自由黃昏市場)的熱門路線,既然92路都已經走到前站,卻在忠孝站後折返,實在有點奇怪,就像過家門而不入,況且「高雄火車站」還是非常熱門的站點,許多乘客要轉乘的站點,實在「不該取消」,研判規劃者不熟高雄在地人的需求,所以忽略這個站點對高雄人的重要性。

PS.「公車路線」不能說改就改
(粗暴的公車服務品質,應站在乘客考量,而非規劃或主辦方考量)~
公車路線規劃與更改,應確實了解並累積「高雄公車搭乘經驗」~
不當管制公車的案例:舉辦大型活動(例如蓮池潭萬年季活動)進而管制交通,卻因為主辦總是忽略「公車改點造成的不便」,因此常把公車當一般車輛「管制」在外,致使公車取消多個停靠站,甚至有公車取消的站點竟然超過一公里(例如原本在勝利路下車,結果該站與周邊都不能停靠,一直搭到美術館附近才有停靠站),當時還有老人家及外國人不知突然改點,又無法就近下車,造成嚴重不便,而這已經不是「擾民」,根本是「欺負老人家」(不友善公車,對公車乘客無感,以致多年來大型活動未能考量公車乘客的不便),當時在蓮池潭勝利路管制區觀察許久,管制那段時間根本沒有什麼人潮,因此任意變更路線根本是不懂公車的特性,便宜行事只會造成民眾對交通與公車的失望。
其實大型活動,更應該讓公車進入管制區(或增設臨時小型公車接駁、或就近設置站牌停靠),同時設置公車志工協助指引,不但可以讓活動舉辦更順利、民眾也更願意將車停在指定停車場,並搭接駁車到活動區域,同時也讓其他民眾的不便降到最低。(其中手機APP應配合訊息,提供臨時更動的訊息與站點,好讓民眾提早因應與配合)。

 

二、公車每月虧損近1億,累計虧損超過3百億
當前交通單位,嚴重缺乏「公車使用經驗」,才會導致行銷與改善路線,未能符合需求。
1.公車行銷薄弱,包括先前的綠1路線、文化公車、雙層巴士等公車路線搭乘率不高,最後靠「優惠、搭到飽」才讓搭乘率有所改善。
2.公車搭乘體驗差,因為駕駛壓力大,要負責的事項多,又要顧及各種狀況、又要準點,又得面對科技執法、停讓行人…..最後情緒就會發洩在開時上,因此若能改善「公車駕駛狀
況」給予駕駛合理的工作事項、關懷並協助公車駕駛求助、協助改善乘客素質與不當行為、改善公車站違停、改善APP準點與公車到站資訊,就能有效改善公車服務品質。
3.評估並加強公車路線行銷(避免極少人搭乘的公車、開發特定族群需求路線、建立專業團隊經營,如果月虧損1億,那麼投入百萬,也許就能大大改善諸多問題,所以不要「過度
精簡」,而要適度評估,省過頭反而賠更多)

 

三、近來改革有感,但關鍵應以「乘客」為考量
1.有許多路線假日停開、刪減過多停靠站、合併重疊路線、移除搭乘率低的路線
2.不能由不懂高雄公車的人規劃,導致公車都已經到了門口卻不停(指之前26公車路線經過高雄車站卻不停,後來終於更改了)
3.不能只有公告,卻未顧及乘客是否確實接收到訊息(例如:只修改APP,卻又更改公車站牌)
4.未能關懷公車駕駛健康與壓力(過多事項均推給公車處理,加上不合理準點到站時刻,以及未改善乘客教育宣導)那麼公車薪水高卻被東扣西扣、加上要準點不得不超速或趕乘客
,當然會被乘客投訴,但駕駛也是一言難盡。

 

四、公車APP常故障,引發民怨及司機與乘客衝突
1.之前已多次反應,還親自到交通局負責的單位討論,問題雖有改善些,但「當機」(也就是查詢時,資訊空白),必須重開…..
2.加上APP與公車定位不同步,導致誤點時,無法確認公車位置,因而嚴重影響乘客對公車的信賴(特別是有些公車為了趕準點,某些站會超前,如果APP無法確實同步,就會造成乘
客被誤導,這是嚴重的信賴問題,但公車管理單位,卻是而不見,否則已經反應過,這麼重要的問題,卻不能改善…..由於民間也有APP,其下載使用率更高,但為什麼當機率就
少?評價高呢?顯然官方的APP有待改善)
3..操作步驟過多(明明只差92路公車12點30分)卻每次要從系統首頁進入,然後按了至少5個動作,才能查到),曾建議「桌面捷徑」一鍵查詢,不過工程師思維,不懂「使用者經驗」,反應數個月後以為石沉大海,原來「隱藏在不為人知的路徑」(如果不是專業級,根本不知道怎麼用),而這些問題都可以透過後台統計來查詢確認(也就是「一鍵查詢」功能,到底有多少人使用,如果沒人用,為什麼不去思考?而且明明我已經告訴官方,我可以提供經驗…..)。
PS.乘客時間寶貴,根本不想每次都要從首頁進入,因此「一鍵查詢」至關重要,而且能夠讓使用者避免「無效操作,導致占用APP系統資源,反讓系統超載當機,因此好的設計,大家都方便,這樣不好嗎?」
4.我們知道有很多人,真的很賣力工作,但關鍵是「滿足需求」,當乘客需要的,你沒有提供,那麼你做再多,恐怕乘客也不知道,那就是為什麼「市公車每個月虧損近一億」的原因之一,政府需要「傾聽民意」(深入基層、確實與民眾溝通,但不是靠傳統1999處理及時問題,因為有更多問題是深層或基礎面,若沒有「民意基礎」,許多問題將難以根本發覺,問題不被發掘,有怎能根本改善?)
5.另外,民間有許多業者也提供類似的「公車查詢APP」,相較之下,有些穩定、功能複雜,有些簡單易操作,有了這些功能範例參考,相信官方的APP要改善,應該不難,但需要結合「使用者經驗」等專業,否則單純工程師,很難理解其他跨領域專業….。
6.系統應盡量整合Google地圖功能… 繼續閱讀

新聞事件省思>女兒遭撞亡! 余爸爸哽咽:只要安全回家路 陳站長對於「交通安全改善」幾項具體措施:1.具體行動:成立「全民交通」聯盟(並將經費撥給這些團體,但必須具體可行、有重大影響改善的交通項目上),然後讓組織分工並落實執行。(也許更需要整合資源與運用的組織,讓相關資源與問題,能夠避免重複浪費、並確實有效將經費或資源運用.....)而不是在等政府慢慢改.... 繼續閱讀
高雄某些街道,可以看到這樣的「斑馬線」,若依規定,行人不能在巷子內任意穿越,而是必須從「斑馬線」經過,意思就是:即使跨一步就能過的鄰居,只要該路口設有「斑馬線」,就等於「違規」。另外,常見的行人違規、也很容易肇事的狀況就是「倒垃圾時間」,往往民眾不會依規定行走或騎車停車去倒垃圾,常常穿越馬路、圖方便,以致許多因為倒垃圾輕忽交通安全,導致車禍發生.... 繼續閱讀
「交通亂象」,需要「強而有力的政府」來整合與主導,而非放任大眾各自論述、衝突,或讓交通與警政基層每天有處理不完的交通問題。當人民有「交通素養」,就有穩定的「交通認知」,不會被媒體所左右、不會任意違規、也不會因此導致車禍風險。全民「交通素養」(全民是指所有人,包含政府相關人員)是「交通秩序」的基礎,媒體就不會亂報導..... 繼續閱讀
交通改革過渡期,其實更加混亂與危險,因此在改革過程,最重要的是確保「認知落差」~交通認知落差:A知道或遵守、B不知或未遵守 避免兩者產生的認知落差,因為這樣的落差,會造成「交通衝突與陷阱」..... 繼續閱讀
陳站長:我們的根本問題是「交通素養」不足(一知半解),才會導致的違規與衝突,而不是因為缺少「其他衍生的設施與規範」(特別是"斑馬線有行人不論遠近停讓新制",根本是製造"交通問題",而不是改善交通問題....),可見交通部與相關單位,仍停留在傳統舊思維,不設法改善「人民的交通素養」..... 繼續閱讀
陳站長:機車待轉區之「槽化線」,用意在引導其他路過車輛避開前方機車「待轉區」,因此不該同時排擠「將進入待轉區之機車」,否則依其規劃,機車行駛路徑向左再切右,反而更危險,因為一方面怕左切會導致後方直行車撞上,切回待轉區又怕右側違規直行撞上...... 繼續閱讀
哪有把「人行道」強硬鋪設在「機車格」上面,讓機車困惑,違規停在人行道(兼停車格)上,結果恐怕害機車騎士被開罰。其實「錯誤標線」不只在這,透過Google街景圖,可輕易在馬路上,看到無數「重畫的標線」,顯見標線工程,缺乏嚴謹的測量、規劃、施工監督、後續驗收......讓畫錯(或不當的)標線與設施,變成「交通陷阱」,危害用路人安全..... 繼續閱讀
交通醫生:我們的「交通安全」是靠「無數人犧牲」換來的經驗....以本件新聞事件為例,原本可以「預防的車禍」,卻因為相關單位「沒有整合與周全的設計」,導致駕駛人依規定過磅,卻又因為車多被迫停在「車道上」,再加上「沒有完善整合機制」,過磅單位只顧過磅、國道警只負責巡邏及通知、交通單位只負責道路設施規劃,卻沒有單位去整合、稽查、改善這些問題.....結果,駕駛必須「依規定過磅」,等同走入死亡的「交通陷阱」..... 繼續閱讀
未能周全思考、缺乏整體考量與經驗,就會導致一連串「錯誤政策」,讓新的政策,無法根本改善交通事故問題,反而可能變成害死人的「交通陷阱」?為什麼,因為......「行人綠燈早開」不一定能確保行人安全:若每個路口不一致,將導致「不同認知」,因此有些人以為「下一個就是綠燈」,然後在橫向變成紅燈時,就開始進入路口,導致事故發生.... 繼續閱讀

2023/08/24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