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聯盟

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Users on page

Now online: 2
Today: 642
This week: 642
Overall: 5935726

熱門文章

新聞事件省思:國道4車連撞釀1死 肇事方控地磅站「設計不良」

#國道警方對此表示,若是巡邏時發現過磅站有回堵情形,將會主動告知地磅人員停磅。
#肇事方車行老闆:「有人說是拿著生命去過磅,在高速公路的主線道停著,其實就是等車撞,塞車塞到主線道,我們不是像轎車一樣喊停就能停。」

PS.感謝媒體TVBS用心報導,讓問題不只是表面事故與傷亡報導,而是揭露事故可能的原因,讓相關單位與大眾能夠了解,進而避免未來遇到類似的狀況,能夠及早察覺與預防。


交通醫生:我們的「交通安全」是靠「無數人犧牲」換來的經驗….
以本件新聞事件為例,原本可以「預防的車禍」,卻因為相關單位「沒有整合與周全的設計」,導致駕駛人依規定過磅,卻又因為車多被迫停在「車道上」,再加上「沒有完善整合機制」,過磅單位只顧過磅、國道警只負責巡邏及通知、交通單位只負責道路設施規劃,卻沒有單位去整合、稽查、改善這些問題…..結果,駕駛必須「依規定過磅」,等同走入死亡的「交通陷阱」。
PS.別再用「人民當白老鼠」被犧牲後,才去改,就像把人民當「白老鼠實驗」一樣,這就是一種「學術實驗思維的交通管理」(消極與被動,等驗證才有所反應),而不是更積極有效的「現場實務經驗的交通管理」(因為有現場經驗與相關資料,所以能隨時掌控狀況,能提出「預防措施」,且即使發生狀況,也能在最短時間內,做好因應,讓傷害降到最低….因此累積現場經驗並建立「交通智庫」勢在必行~)。

交通醫生~思考如何改善「過磅問題」改革問題:
1.監視與感應偵測+自動處理系統(讓駕駛與相關人員看得到畫面與了解狀況,過磅與狀況絕對是可以「事先預期與告知」,但必須透過「科技工具」,而不是靠傳統人力、才能避免人為疏失….)
2.相關單位工作規劃與分配+電腦與設施輔助
3.駕駛人回報(口頭回報、系統快速回報,其中系統是以設定自動執行步驟,能更快速完整反應狀況,且自動連結至相關系統,以減少人為應答延遲導致難以即時預防)
4.建立「交通智庫」(讓眾多交通事故與處理、交通相關缺失、通報等大數據,加以彙整,並且分級分類,提供給大眾、相關單位與人員進行研究與運用,然後不斷提升…..)

 

文/陳站長 2023.05.27

交通安全,可從「相關單位」做起(包含:交通局、監理、司法、警政、公車、客運、運輸….等)

由相關單位,先落實「交通安全」,並從過程中,研擬最好的「學習改善方案」,藉此累積「改善經驗」,再將相關經驗與紀錄,編輯製作成各種資料,提供相關研究、學習等參考。

1.公家機關、交通相關單位,先行試辦與示範
2.廣招有效方案、廣納相關人才、明確獎罰規則、設立平台供分享與交流


後續抽驗與測試

並不是有做就好,而是確保相關人員都能落實~
關於「交通安全」最直接關鍵的改善,就是要求所有相關人員,接受「安全訓練與測試」,確保這些人員為「交通安全把關」。
例如:現場交通指揮人員,務必熟悉所在環境之相關設施與狀況,然後確實了解有哪些特定且最多類型的狀況,應該如何處理,並確實接受相關狀況處理與應變,才能確保第一時間處置、避免危害發生或即使發生也能讓危害降到最低。


確保相互支援與合作

避免傳統「過度專責化」、「缺乏協調」、「難以整合」、缺乏跨領域經驗….導致最終「互踢皮球」、各單位都做了,結果卻「不及格」(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為了確保相關單位能落實與負起責任,除了明確責任歸屬,也必須考慮「疏忽、缺工、人員休假、突然無法運作」導致的「組織失能」,就必須讓相關單位「彼此學習、交流」,才能確保工作隨時有人遞補、相互監督、彼此支援,讓問題隨時都能夠被發現、同時避免因個人缺失或能力不足導致的「漏洞」進而影響整體績效~


更積極的作為(與傳統消極被動的差異)

例如:主動發掘問題,並及時改善,而非等事情發生(等違規被發現才舉發、等車禍傷亡才去處理….)

「消極」會讓問題停留在「表面處理」,將累積更多的問題,同時造成狀況惡化….

唯有採取「積極」的態度與模式,才能「防治」問題的發生。

例如:建立「交通巡導員」,主動檢視並及時導正缺失(而非傳統公文形式,漫長拖延,導致整個體制,變得消極被動、拖延的運作方式,也會產生各種負作用,最終整個體制就會被拖累、忙得要命卻成效不彰….然而改變體制運作思維,通常不容易由下產生影響,而應由上而下,因為牽扯制度規定、工作與職能安排、整體默契….所以最好能由某個單位作為示範,在進行示範前先充分規劃與訓練,確保示範單位人員具備充分的經驗與技能,並有完善的輔助工具及支援,如此才能確保組織運作的效能,而非傳統不良溝通、無法確保人員能力與經驗、工作狀況無法掌控與分配處理…)


行人地獄~喚醒全民重視,但應先確保「交通素養」,才能朝向正面發展

當一些人「缺乏交通素養」,雖然熱心、知名度高,但卻可能「帶錯風向」、「錯誤判斷」、「未能周全考量」,使得「交通如多頭馬車」,反讓「看似專業與達人」,實際上卻是「四分五裂」、「各自為政」,不但難以整合當今「交通亂象」,反讓這些「缺乏整合與專業的議題」變成交通單位規劃與執行的另一種障礙~

意思就是「熱心」雖好,但必須考量「專業」與「整體發展」,所以政府要做的就是「提升全民交通素養」,那是所有「交通秩序」的共識與秩序的基礎,否則這些「力量」就會像馬車一樣,各帶不同方向,結果拉扯讓問題停滯、難以落實改善~

網路越來越多討論「行人地獄」,大多凸顯台灣人缺乏「交通素養」所衍生的「違規亂象」,最終呈現的就是「衝突與車禍」…..
在這裡,我們先釐清「人的問題」(所有交通問題,其實就是人的問題,因此人若不了解交通規範、不用心規劃交通、不做好交通環境設施,那麼交通問題就會不斷發生,並造成更多問題….)

一開始「交通環境」不佳,產生不良的後果(造就當今的交通亂象)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在「完善的交通環境」成長,自然就能學習正確的交通行為與認知,也就沒有什麼交通問題及其衍生的處理(如違規與車禍,如果大家都熟知環境與規範,同時能夠遵守,就不會有違規與車禍問題,當違規產生,就會開始製造混亂,再多的1999投訴、再多的檢舉人、再多的警察與司法,恐怕還是沒有「針對根本問題」加以「有效處理」,導致問題產生的速度,遠遠超過能夠處理與改善的速度….)。


駕駛似乎沒人管(缺乏關懷與訓練)

從公車駕駛面臨的各種問題,從公車駕駛缺員嚴重來看,鮮少有人提到「公車駕駛」的關懷與培訓體制,導致這些駕駛除了得面對各種複雜的乘客抱怨、投訴,還得依政府規定準時準點到站,但實際上有各種難處卻無法被傾聽,導致問題只能「自己吞」、「自己賠」,或者選擇離開…..
駕駛的問題:
1.公車APP缺失直接影響乘客搭乘(APP存在缺失、無法及時、系統當機、設計未完善、無法考量乘客「使用者經驗」提升)
2.公車站設置缺失(空間不當、被遮蔽、難以安全進出、站牌與公車停靠未妥善設置)
3.公車駕駛缺乏良好的「溝通訓練」與「溝通規範」(在遇到各種狀況,無法適度表達,一方面是上層單位缺乏公車狀況處理經驗,一方面又不累積駕駛人遇到的經驗,使得高層無法掌握問題,自然也就缺乏現場經驗,最終只能「駕駛自己承擔」….若能確實累積各種公車駕駛處理經驗,就能作為改善與訓練的「典範」,同時確保新手駕駛能確實被教導正確處理各種公車遇到的狀況,其中有些屬於非駕駛的責任,另規劃由「業者或專責單位支援處理」)
4.具備公車經驗者來主導與協助(而非由業者或交通局某承辦人)
5.逐步建立與乘客的溝通與交流(才能確保乘客的回饋、期望、建議….其中若希望「提升搭乘率」,就必須先建立「乘客誌」,累積並熟悉各種乘客觀點、狀況、問題,才能及早準備與訓練駕駛處理,也才能避免各種「看似突發」,其實是過去嚴重輕忽的小問題,在不斷被忽視而「爆發」)
6.因此,公車駕駛要「有人帶」(有更專業與友善的人來帶領),同時建立溝通橋樑,讓上層確實掌握公車駕駛與乘客狀況(而不再只是關心「公車盈虧」,過度「縮減成本」,導致「各種經驗不足」、「服務品質被犧牲」)


違規不是因為「欠罰」,而是因為「缺乏交通素養」…..

文/陳站長 2023.05.26

交通醫生:成也1999、敗也1999?(關於1999改革) 1999市民反應專線,建立人民與政府的「溝通」,讓「問題」可以更有效被「反應」,同時也能「立即處理」.....但實際上,問題真的有效處理嗎?當今「1999市民反應專線」有利有弊,1999提供民眾溝通與反應,但若不提升「民眾認知與素養」,恐怕讓1999變成「抱怨專線」,無形中增加「執行負荷」(包含相關單位若沒有「做到符合民眾陳情或期望」,恐怕衍生「做不完的個案」.....因此1999必須「升級..... 繼續閱讀
一、改善「交通設施」就能確保「行人安全」嗎?有關報導「改善路口設施」被認為可以有效改善「行人安全」包括:1.Z字型庇護島2.路側停車彎3.路口轉角突出4.斑馬線退縮 二、只改善設施,卻沒有改善「使用者認知」(民眾的交通認知與素養)..... 繼續閱讀
現在社會似乎太偏重於「證明你是錯的」,然後採取「嚴厲懲罰」.....卻不設法取找出「你哪裡不懂、需要什麼?」,然後採取「導正違規、避免再犯」.....為了設法「找出違規」,從現場取締>民眾檢舉>科技執法(透過科技偵測照相檢舉),但「違規人」是找到了,卻偏重「處罰」,而不是「導正」,最終結果會如何呢?違規行為會改善嗎?還是依然存在.... 繼續閱讀
交通詞彙與交通改革重要的詞彙,若能夠了解這些「交通問題詞彙」,就能了解並掌握重點,進行有效的改革…..有關「交通詞彙」是陳站長經過長期觀察車禍與改善問題所累積的經驗,其中有多個詞彙是近年來才被重視的詞彙,如「周哈里窗」(或喬哈里窗)理論、有些詞彙則是「結合特有的概念」運用在交通改善方面,例如「交通醫生」概念,將醫生診斷病情的概念,運用在「診斷交通問題」上,然後再針對問題加以「治療」(有效的解決方案).... 繼續閱讀
全民「交通素養」提升+「交通智庫」APP整合運用~有效的交通改革方案 一、有效「交通改革」應全民參與、提升交通素養 二、科技運用(交通APP)資訊整合運用與推展 (1)無時間、空間、數量等限制 (2)可真正彙整相關問題與經驗 (3)「交通智庫」的建立與運用 (4)「交通資訊整合與運用」~4a.個人交通管理、紀錄 4b.交通規則學習 4c.交通資訊查詢與分享 4d.階段性推展 4e.實體整合運用 繼續閱讀
交通改革關鍵要素:1.交通專業專責人員(有效的組織行為設計與運作模式)2.交通科技工具與設施(設計研發)3.交通經驗智庫(彙整與推廣)4.交通資源平台(資源整合與運用)5.法規與體制的改革(交通醫生)6.科技管理(運用現代化工具管理與現代化體制)如何改善「特定地點、特定的人」之特定違規問題...整合「交通智庫+平台+工具」即可更有效改善(別用傳統警政或交通管理模式)... 繼續閱讀
陳站長陸續與車禍受難家屬聯繫,有個共同目標,就是致力於減少車禍發生以及期望政府能夠重視車禍問題,並且大力推動「交通安全」,期望您在本站內可以找到一些資訊,能夠了解車禍問題後,可以廣為分享本站訊息,最後期望我們能夠儘早享有一個安全與順暢的交通... 繼續閱讀
未能周全思考、缺乏整體考量與經驗,就會導致一連串「錯誤政策」,讓新的政策,無法根本改善交通事故問題,反而可能變成害死人的「交通陷阱」?為什麼,因為......「行人綠燈早開」不一定能確保行人安全:若每個路口不一致,將導致「不同認知」,因此有些人以為「下一個就是綠燈」,然後在橫向變成紅燈時,就開始進入路口,導致事故發生.... 繼續閱讀
落實「駕駛技巧」+「交通素養」=行車順暢又安全的保障 大部分駕駛人並未熟悉「交通規範」與「交通環境」,只是「會開車或騎車」就上路,導致因「一知半解」錯誤認知而違規、疏失,導致交通事故發生~ 若能以「及時提醒駕駛」(即採取「輔導取代處罰」,並確保駕駛能了解並遵守),才是改善混亂交通的根本,接下來提供給大家,很容易取得的「駕駛技巧」,由許多著名或熱心的人士提供..... 繼續閱讀
關於「交通巡導員」(1)分階段進行,從特定違規項目著手,開始試辦並累積經驗,然後持續探討與改進。(2)整合相關專業與資源,讓計畫能夠確實找出「最佳改善方案」,也就是找出「改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更積極的關懷紀錄」、「更暢通的溝通與協助」、「更容易學習與理解的交通規則」、「更友善的交通溝通平台」、「更友善的輔導人員」..... 繼續閱讀
網路越來越多討論「行人地獄」,大多凸顯台灣人缺乏「交通素養」所衍生的「違規亂象」,最終呈現的就是「衝突與車禍」.....在這裡,我們先釐清「人的問題」(所有交通問題,其實就是人的問題,因此人若不了解交通規範、不用心規劃交通、不做好交通環境設施,那麼交通問題就會不斷發生,並造成更多問題....) 繼續閱讀
交通疾病(如違規)別再「找錯醫生」.....交通醫生:「交通疾病」治療處方~ 1.找出「違規行為」2.交通教育與輔導3.找平台協助改善4.設立「專責輔導人員」 5.若能找出「交通行為改善模式」6.比較傳統做法、比較其他領域成功做法、比較各種新方案差異 7.「違規罰款」是一種「處方」,當這處方「無效」,就必須研究調查「為什麼無效」8.建立整合平台,讓相關專業、資訊、經驗能彙整 9.整合相關團體,成為「交通推展」系統化與組織化運行..... 繼續閱讀
科技不該用在處罰 那麼「科技」該如何運用來「改善違規」?「交通素養」提升,才是「人本交通」改革的關鍵~正確使用「科技」才能逆轉「交通亂象」(改善違規與車禍) 關於「科技」與「交通」,如何整合與運用來改善交通問題 關於「交通違規」與「行為改善」問題 「善用科技」才能加速改善「交通違規」等問題 ..... 繼續閱讀
陳站長:交通部將「機老酒」視為「交通安全」死亡率改善重點,是否輕忽「違規、危險駕駛、交通素養」等問題。交通安全改善工程(營建署估計得花100年),而且這還只是「行人安全改善工程」,為何要花這麼久?(還有難以估算的工程經費)為何不見更多預算投注在「交通素養改善」?(是否因為「交通人」不懂「行為改善科學」,所以沒有將資源經費投注在這些重點?)... 繼續閱讀
行人地獄之「行人與腳踏車衝突」陳站長:最近又遇到「車站內飆腳踏車」,一點路權、安全觀念都沒有,難怪被國外戲稱「行人地獄」~看來,「行人地獄」不分車種,因此再多呼籲、加重處罰、改變道路與人行道設施,似乎花大錢做工程,卻仍不見顯著改善,因為問題出在人民的「交通素養」,當素養不改善(也就是缺乏正確了解交通規則認知,進而憑藉平常的習慣,讓「錯誤習慣」積非成是的結果..... 繼續閱讀

2023/05/20更新

學校交通安全教育

臺灣大學陽明交大
澎湖科大.海洋大學
戲曲學院台北商大
遠東科大公東高工
輔英科大中華藝校
永樂國小.百齡高中
和春學院廣興國小
臺北護大.明新科大
台中教大三信家商
興雅國中.義守大學
.六家國小.獅甲國中
.馬蘭國小.金門農工
東海大學.建國國小
萬里國中.秀水國中
復興高中.逢甲大學
員林家商.國昌國中
協同高中馬公國中
.小港高中.金門大學
大榮中學蘭陽女中
.弓鞋國小.弘德工商
大同學院中山醫大
.平和國小.海青工商
山豐國小.三民國中
玉井國中竹湖國小
.內新國小.昌福國小
實踐大學光武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