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駕駛提升

駕駛定義:
「駕駛」(或司機 driver)是「行車關鍵」,但卻嚴重被忽略,這是長久以來的「交通文化」,從學習、研究、政策、管理….並未被重視,當然也就無從「了解」與「改善」…..

「駕駛」,包括大小型車輛、機車,甚至自行車、電動車等,均可統稱為「駕駛」。
維基百科「駕駛,指的是人類在操縱交通工具或一些機械設備時的行為….」

一般認知,只要會「開車(騎車)」,考過駕照,就能上路。
但「考照審核資格」太過簡略,以致許多人,根本對「交通環境、法規、設施、政策、車況、路況….」不熟,就輕易開車上路,最終導致「交通亂象」,產生的問題就是:違規多、衝突多、車禍多、勤務多…..

「會開車」,不代表能「安全上路」,因此要改善「交通問題」,最關鍵的是「駕駛」相關的狀況改善…..

駕駛狀況提升
1.駕駛交通素養
2.駕駛健康維護
3.駕駛熟悉路況
4.熟知交通法規
5.熟悉交通設施
6.掌握行駛路線
7.熟悉交通輔助
8.接收交通資訊
9.反應交通狀況
10.不斷提升狀況
11.建立駕駛履歷
12.駕駛輔導改善
13.善用輔助工具
14.推動種子志工
15.提供獎勵機制
16.運用APP管理
17.全民交通運動
18.全民交通平台

「車禍死傷」與「違規」成正比,違規導致車禍發生,因此若能降低違規,就能減少車禍發生。當今問題在於「違規」偏重「處罰」,未能有效改善(未提出更有效的其他改善方式),以致「違規」數量不但沒有顯著下降,反而攀升,其原因為何?是未來研究與改善關鍵~抓違規≠改善交通 不論是加重違規處罰、檢舉暴增、科技執法(透過違規照相工具達到違規舉發目的... 繼續閱讀
大型車若超速或不安全駕駛,周邊車輛如何遠離閃避?從許多大車事故影片可以明顯看出,大型車右轉未降低車速或暫停,仔細察看再右轉(到底要怎樣才能確實查看與右轉?是否能制定規範?還是放任想轉就轉?),因此周邊車輛根本沒有機會察覺,如何注意大型車?又如何遠離大型車?(當大型車從機車後方急速駛來,機車騎士根本無從察覺,又如何遠離或閃避大型車.... 繼續閱讀
立委國會質詢(影片):大車視野輔助系統安裝率已達99.6%,為何事故仍頻傳?相關影片:大型車輛需加裝視野輔助系統 盧秀燕提案加重罰則新聞報導:驚!大車裝視野輔助系統 統計車禍竟不減反增 (不是裝了就算了,更重要的是操作與系統是否確實能「輔助駕駛視線」..... 繼續閱讀
確切的肇事因素,不能含糊概括 要診斷真正的車禍因素,就必須提出確切的肇事原因,而不是概括性、籠統的肇事因素(例如:「未注意車前狀況」拿來當作車禍「肇事因素」,導致車禍真正原因難以被診斷,甚至惡化~)連執法者或所謂專業,都不一定懂「未注意車前狀況」是何物.... 繼續閱讀
人民彼此衝突難道政府沒有責任?是誰造成人民的衝突?還是把責任歸咎給人民?當「新規定改了」人民是否都了解,如果沒有,難道都是人民的問題?(先不論政策好或壞,我們是否應建立完善的公民社會應包含:1.人民有良好的素養(讓人民熟知法律與規範,才能避免愚民被媒體或特定人士操弄..... 繼續閱讀
台灣每年車禍超過30萬件(其中造成3千人死亡、30萬人輕重傷)之所以這麼嚴重,是因為長久以來,缺乏「交通素養」,也因此導致「不當駕駛」隨處可見,這些看似無害的「不當駕駛」,一旦輕忽安全駕駛,就會讓自己與周遭的人車受到嚴重的威脅,所以若能夠有效降低「不當駕駛」,就能夠降低「車禍」。 繼續閱讀
「新交通安全」簡述:促進全民對交通的交流,進而通透了解交通,並透過輔助工具(APP或程式或行為改善)的安裝與安排,讓交通學習、管理、運用等更加統整有效率。有了概念之後,加入「交通醫生」(醫療概念)的運用,也就是「對症下藥」,透過「交通醫生」對交通問題進行診斷,然後提出解決方案,並安排療程,進而改善交通問題。 繼續閱讀
當台灣人民缺乏完善的「交通素養」(對交通法規與設施一知半解),就難以遵守交通,也就是使用錯誤的交通行為(違規)開車或行走在路上,這些「違規行為」是根本.....偏偏後來的管理機制(交通取締與宣導)難以發揮改善的作用,因此眾多違規的民眾... 繼續閱讀
車禍預防首要:交通安全教育陳站長:再多的金錢也難以彌補車禍造成的遺憾!「車禍預防」是交通安全首要,而落實「交通安全教育」是根本之道。 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交通安全中央權責單位: 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 ht… 繼續閱讀

2023/11/0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