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切的肇事因素,不能含糊概括
要診斷真正的車禍因素,就必須提出確切的肇事原因,而不是概括性、籠統的肇事因素(例如:「未注意車前狀況」拿來當作車禍「肇事因素」,導致車禍真正原因難以被診斷,甚至惡化~)
連執法者或所謂專業,都不一定懂「未注意車前狀況」是何物?
所謂「注意」,是指開車時應注意車前狀況,其「注意」是根據刑法「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
所謂「車前狀況」是指「已然的車前」(發生在車前一段時間),例如:已經看到前方有事故或狀況,即應注意並採取剎車…等準備,以避免事故發生。
而另一種車前狀況,即「突然的車前狀況」則是「突然發生在車前」(依據車速、剎車與反應距離推算是否為突然,而非僅是口頭或感覺認定是否為突然),也就是車輛突然變換車道、突然從巷口竄出、突然剎車….此「突然的車前狀況」就不適用於「未注意車前狀況」之肇事因素,因此,眾多「交通事故(車禍)肇事因素分析」之中,錯誤的概括「車前狀況」,讓許多人無辜遭到「錯判」,甚至公親變事主,其冤屈長久以來未能被發現與平反。(案例參考)
不諳「車禍鑑定」,又未能將「經驗彙整」,以釐清根本問題,導致長久以來的弊病橫生,結果就會讓錯誤與混亂持續存在,交通違規難以降低、交通事故傷亡驟增也是必然的結果。(自2009年起,十年來,車禍傷亡從一年24萬多人,驟增至2019年一年45萬多人傷亡)
更具體有效的研究與改善方法
「長期追蹤記錄並解析行車軌跡」研究、
「行為人的駕駛經驗解析」研究、
「交通環境整體與特定需求」研究、
……
「交通動態」即車輛與行人的動態軌跡,可作為「交通事故的研究關鍵」,汽車怎麼開?機車怎麼騎?行人怎麼走?
從「個人交通軌跡」可以確實診斷出「正確與錯誤的軌跡」(依據規範與路況,來診斷出,行為人是否遵守規定路線或管制,如果期動線是蛇行?是停止在路中?是未禮讓?都能從記錄中研判與解析,而特定的人會有特定的行為,例如會違規的人,就會到處違規~但若能逐步導正或一次提升「交通素養」,那麼就能普遍改善「交通品質」,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同樣的環境與學習方式長大,因此許多錯誤的經驗或未被導正的習慣,在發現根本原因之後,就能「對症下藥」,根本改善。)
交通大數據彙整、管理、運用
有關「交通行為」的記錄、調查、運用,可透過個人「手機APP」作為記錄工具之一,另外就是透過「交通監視記錄系統」。
手機「智慧交通APP」運用
可做「交通自主管理」,不但有充分的「交通法規、案例」,更能針對「實際路況」提供「相關設施與規範的回饋」,讓駕駛人能夠及時正確學習,在不斷累積正確交通知識與經驗後,交通問題必然大大改善。(包含:無數的交通違規問題、車禍造成的傷亡與財物損失、因違規與任意行為造成的交通混亂與壅塞….都能一併改善~)
交通管理系統運用
政府彙整並建立平台,可確切掌控交通狀況、及時提供資訊,並能記錄問題與及時改善問題。
缺乏正確路況資訊、缺乏駕駛人行為種類與問題了解,就難以提出根本的解決對策,因此「大數據」必須精確的記錄,同時能透過科技整合運用,來做為有效管理的模式(有別於傳統管理的模式)。
文/陳站長 20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