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0駕駛提升

駕駛定義:
「駕駛」(或司機 driver)是「行車關鍵」,但卻嚴重被忽略,這是長久以來的「交通文化」,從學習、研究、政策、管理….並未被重視,當然也就無從「了解」與「改善」…..

「駕駛」,包括大小型車輛、機車,甚至自行車、電動車等,均可統稱為「駕駛」。
維基百科「駕駛,指的是人類在操縱交通工具或一些機械設備時的行為….」

一般認知,只要會「開車(騎車)」,考過駕照,就能上路。
但「考照審核資格」太過簡略,以致許多人,根本對「交通環境、法規、設施、政策、車況、路況….」不熟,就輕易開車上路,最終導致「交通亂象」,產生的問題就是:違規多、衝突多、車禍多、勤務多…..

「會開車」,不代表能「安全上路」,因此要改善「交通問題」,最關鍵的是「駕駛」相關的狀況改善…..

駕駛狀況提升
1.駕駛交通素養
2.駕駛健康維護
3.駕駛熟悉路況
4.熟知交通法規
5.熟悉交通設施
6.掌握行駛路線
7.熟悉交通輔助
8.接收交通資訊
9.反應交通狀況
10.不斷提升狀況
11.建立駕駛履歷
12.駕駛輔導改善
13.善用輔助工具
14.推動種子志工
15.提供獎勵機制
16.運用APP管理
17.全民交通運動
18.全民交通平台

當乘客對「交通失去信賴」,那麼每個月虧損1億,也不令人意外!

一、公車路線更改,竟然沒有「移除站牌」,導致許多乘客受騙苦等~
搭公車發生的情況:
92路公車,8月底更改路線,竟一個月沒移除(取消停靠站)站牌~
昨天(10/1)在高雄火車站搭公車,竟發現,92公車站牌沒移除,剛好有位婦人等很久,於是轉告她要到復興忠孝路等。
其實早在半個月以前就發現,而且還打1999反應(特別強調事情的重要性),沒想到「公文旅行」到現在都還沒更正,從八月底就已公告更改路線,剛開始沒發現就算了,竟然民眾反應後還不及時改善,真的離譜。

PS.原本92路有停靠「高雄車站」(建國路站),但2023.8.30突然公告「取消停靠」,依照常搭乘客經驗,92路是高雄火車站到高醫(及自由黃昏市場)的熱門路線,既然92路都已經走到前站,卻在忠孝站後折返,實在有點奇怪,就像過家門而不入,況且「高雄火車站」還是非常熱門的站點,許多乘客要轉乘的站點,實在「不該取消」,研判規劃者不熟高雄在地人的需求,所以忽略這個站點對高雄人的重要性。

PS.「公車路線」不能說改就改
(粗暴的公車服務品質,應站在乘客考量,而非規劃或主辦方考量)~
公車路線規劃與更改,應確實了解並累積「高雄公車搭乘經驗」~
不當管制公車的案例:舉辦大型活動(例如蓮池潭萬年季活動)進而管制交通,卻因為主辦總是忽略「公車改點造成的不便」,因此常把公車當一般車輛「管制」在外,致使公車取消多個停靠站,甚至有公車取消的站點竟然超過一公里(例如原本在勝利路下車,結果該站與周邊都不能停靠,一直搭到美術館附近才有停靠站),當時還有老人家及外國人不知突然改點,又無法就近下車,造成嚴重不便,而這已經不是「擾民」,根本是「欺負老人家」(不友善公車,對公車乘客無感,以致多年來大型活動未能考量公車乘客的不便),當時在蓮池潭勝利路管制區觀察許久,管制那段時間根本沒有什麼人潮,因此任意變更路線根本是不懂公車的特性,便宜行事只會造成民眾對交通與公車的失望。
其實大型活動,更應該讓公車進入管制區(或增設臨時小型公車接駁、或就近設置站牌停靠),同時設置公車志工協助指引,不但可以讓活動舉辦更順利、民眾也更願意將車停在指定停車場,並搭接駁車到活動區域,同時也讓其他民眾的不便降到最低。(其中手機APP應配合訊息,提供臨時更動的訊息與站點,好讓民眾提早因應與配合)。

 

二、公車每月虧損近1億,累計虧損超過3百億
當前交通單位,嚴重缺乏「公車使用經驗」,才會導致行銷與改善路線,未能符合需求。
1.公車行銷薄弱,包括先前的綠1路線、文化公車、雙層巴士等公車路線搭乘率不高,最後靠「優惠、搭到飽」才讓搭乘率有所改善。
2.公車搭乘體驗差,因為駕駛壓力大,要負責的事項多,又要顧及各種狀況、又要準點,又得面對科技執法、停讓行人…..最後情緒就會發洩在開時上,因此若能改善「公車駕駛狀
況」給予駕駛合理的工作事項、關懷並協助公車駕駛求助、協助改善乘客素質與不當行為、改善公車站違停、改善APP準點與公車到站資訊,就能有效改善公車服務品質。
3.評估並加強公車路線行銷(避免極少人搭乘的公車、開發特定族群需求路線、建立專業團隊經營,如果月虧損1億,那麼投入百萬,也許就能大大改善諸多問題,所以不要「過度
精簡」,而要適度評估,省過頭反而賠更多)

 

三、近來改革有感,但關鍵應以「乘客」為考量
1.有許多路線假日停開、刪減過多停靠站、合併重疊路線、移除搭乘率低的路線
2.不能由不懂高雄公車的人規劃,導致公車都已經到了門口卻不停(指之前26公車路線經過高雄車站卻不停,後來終於更改了)
3.不能只有公告,卻未顧及乘客是否確實接收到訊息(例如:只修改APP,卻又更改公車站牌)
4.未能關懷公車駕駛健康與壓力(過多事項均推給公車處理,加上不合理準點到站時刻,以及未改善乘客教育宣導)那麼公車薪水高卻被東扣西扣、加上要準點不得不超速或趕乘客
,當然會被乘客投訴,但駕駛也是一言難盡。

 

四、公車APP常故障,引發民怨及司機與乘客衝突
1.之前已多次反應,還親自到交通局負責的單位討論,問題雖有改善些,但「當機」(也就是查詢時,資訊空白),必須重開…..
2.加上APP與公車定位不同步,導致誤點時,無法確認公車位置,因而嚴重影響乘客對公車的信賴(特別是有些公車為了趕準點,某些站會超前,如果APP無法確實同步,就會造成乘
客被誤導,這是嚴重的信賴問題,但公車管理單位,卻是而不見,否則已經反應過,這麼重要的問題,卻不能改善…..由於民間也有APP,其下載使用率更高,但為什麼當機率就
少?評價高呢?顯然官方的APP有待改善)
3..操作步驟過多(明明只差92路公車12點30分)卻每次要從系統首頁進入,然後按了至少5個動作,才能查到),曾建議「桌面捷徑」一鍵查詢,不過工程師思維,不懂「使用者經驗」,反應數個月後以為石沉大海,原來「隱藏在不為人知的路徑」(如果不是專業級,根本不知道怎麼用),而這些問題都可以透過後台統計來查詢確認(也就是「一鍵查詢」功能,到底有多少人使用,如果沒人用,為什麼不去思考?而且明明我已經告訴官方,我可以提供經驗…..)。
PS.乘客時間寶貴,根本不想每次都要從首頁進入,因此「一鍵查詢」至關重要,而且能夠讓使用者避免「無效操作,導致占用APP系統資源,反讓系統超載當機,因此好的設計,大家都方便,這樣不好嗎?」
4.我們知道有很多人,真的很賣力工作,但關鍵是「滿足需求」,當乘客需要的,你沒有提供,那麼你做再多,恐怕乘客也不知道,那就是為什麼「市公車每個月虧損近一億」的原因之一,政府需要「傾聽民意」(深入基層、確實與民眾溝通,但不是靠傳統1999處理及時問題,因為有更多問題是深層或基礎面,若沒有「民意基礎」,許多問題將難以根本發覺,問題不被發掘,有怎能根本改善?)
5.另外,民間有許多業者也提供類似的「公車查詢APP」,相較之下,有些穩定、功能複雜,有些簡單易操作,有了這些功能範例參考,相信官方的APP要改善,應該不難,但需要結合「使用者經驗」等專業,否則單純工程師,很難理解其他跨領域專業….。
6.系統應盡量整合Google地圖功能… 繼續閱讀

新聞事件省思>女兒遭撞亡! 余爸爸哽咽:只要安全回家路 陳站長對於「交通安全改善」幾項具體措施:1.具體行動:成立「全民交通」聯盟(並將經費撥給這些團體,但必須具體可行、有重大影響改善的交通項目上),然後讓組織分工並落實執行。(也許更需要整合資源與運用的組織,讓相關資源與問題,能夠避免重複浪費、並確實有效將經費或資源運用.....)而不是在等政府慢慢改.... 繼續閱讀
陳站長:關於「斑馬線新制」,不能只規範「車輛與行人行進方向3公尺距離」:若車輛從行人後方穿越,則不會受罰。此部分有「爭議」,因為有許多車輛駕駛,就緊跟著行人後方疾駛而過,這樣「仍會造成行人危險與壓力」。為避免行人遇到某些狀況(例如兒童、行人遇到秒數不足而折返、行人遇狀況暫停或折返....),那麼行人行進的後方汽機車,若不能與行人保持適當距離..... 繼續閱讀
交通改革過渡期,其實更加混亂與危險,因此在改革過程,最重要的是確保「認知落差」~交通認知落差:A知道或遵守、B不知或未遵守 避免兩者產生的認知落差,因為這樣的落差,會造成「交通衝突與陷阱」..... 繼續閱讀
陳站長:我們的根本問題是「交通素養」不足(一知半解),才會導致的違規與衝突,而不是因為缺少「其他衍生的設施與規範」(特別是"斑馬線有行人不論遠近停讓新制",根本是製造"交通問題",而不是改善交通問題....),可見交通部與相關單位,仍停留在傳統舊思維,不設法改善「人民的交通素養」..... 繼續閱讀
未能周全思考、缺乏整體考量與經驗,就會導致一連串「錯誤政策」,讓新的政策,無法根本改善交通事故問題,反而可能變成害死人的「交通陷阱」?為什麼,因為......「行人綠燈早開」不一定能確保行人安全:若每個路口不一致,將導致「不同認知」,因此有些人以為「下一個就是綠燈」,然後在橫向變成紅燈時,就開始進入路口,導致事故發生.... 繼續閱讀
交通安全,可從「相關單位」做起(包含:交通局、監理、司法、警政、公車、客運、運輸....等)由相關單位,先落實「交通安全」,並從過程中,研擬最好的「學習改善方案」,藉此累積「改善經驗」,再將相關經驗與紀錄,編輯製作成各種資料,提供相關研究、學習等參考..... 繼續閱讀
落實「駕駛技巧」+「交通素養」=行車順暢又安全的保障 大部分駕駛人並未熟悉「交通規範」與「交通環境」,只是「會開車或騎車」就上路,導致因「一知半解」錯誤認知而違規、疏失,導致交通事故發生~ 若能以「及時提醒駕駛」(即採取「輔導取代處罰」,並確保駕駛能了解並遵守),才是改善混亂交通的根本,接下來提供給大家,很容易取得的「駕駛技巧」,由許多著名或熱心的人士提供..... 繼續閱讀
關於「交通巡導員」(1)分階段進行,從特定違規項目著手,開始試辦並累積經驗,然後持續探討與改進。(2)整合相關專業與資源,讓計畫能夠確實找出「最佳改善方案」,也就是找出「改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更積極的關懷紀錄」、「更暢通的溝通與協助」、「更容易學習與理解的交通規則」、「更友善的交通溝通平台」、「更友善的輔導人員」..... 繼續閱讀
網路越來越多討論「行人地獄」,大多凸顯台灣人缺乏「交通素養」所衍生的「違規亂象」,最終呈現的就是「衝突與車禍」.....在這裡,我們先釐清「人的問題」(所有交通問題,其實就是人的問題,因此人若不了解交通規範、不用心規劃交通、不做好交通環境設施,那麼交通問題就會不斷發生,並造成更多問題....) 繼續閱讀

2023/08/24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