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新聞報導>T字路口缺號誌.待轉區 騎士屢挨罰

來源:華視影音2020年7月30日 雲林縣 / 黃種瀛 林品鑫 吳建宏 報導
這樣的路口,真的讓機車騎士不知道該怎麼轉彎!雲林斗六市的鎮北路跟漢口路口是一處T字路口,因為鎮北路雙向單線車流量大,沒有待轉區,也沒有左轉綠燈,騎士如果想左轉漢口路,只能冒險穿越車陣,或是等紅燈亮起,對向沒有來車時轉彎,結果這樣又被員警取締闖紅燈,讓挨罰的騎士很不服氣。

PS.該問題路口,見Google街景圖 https://goo.gl/maps/RYZq3oRZZKgCryvJ7


陳站長對於交通工程問題見解與改善建議:

道路設施缺失,不但會讓駕駛人困惑,而且衍生的違規罰單與車禍,到底要找誰負責?
其實,只要改善「道路與設施規劃、管理」機制,就能有效減少問題,那怎麼改善呢?

1.透過交通管理單位(交通局)提升專業與現場實務經驗來改善:
由於交通設施為各地「交通局」(或同質性單位)做規劃與設置,因此大部分問題應由當地交通局負責規劃設置後的監督改善。
其實規劃設置,往往由某單位或極少數人在短期間內所做評估,因此其規劃設置,並不一定符合當地需求,同時在設置後,往往又缺乏有效的評估、監督與改善機制,使得許多不當設施,變成了交通陷阱。
其中還不包含「新設施」宣導,將使得民眾對於新設施「一知半解」,還有很多人沿用「舊的設施習慣或規定」導致新舊設施造成不必要的衝突與問題發生。

2.透過警方來改善:
警方通常是第一線執法人員,若只訓練「開罰單」,不但引發民怨,而且問題並非都是人民自己要違規。因此對於「交通缺失」所造成的違規,理當由政府負責。另外應改善警方偏重「交通違規舉發」動作,而是強化警方更熟悉交通法規、現場交通狀況的了解,並作為相關單位(交通局)規劃與改善的重要經驗來源,讓熟悉現場交通狀況的警方,成為改善交通實務經驗的重要部分,補強交通規劃設置單位缺乏長期現場經驗。(那麼該調整與強化的項目,應當包含:駕駛人的反應、當地民眾反應、危險頻率較高交通的狀況….)

3.規劃設置前、設置後的監督與管理必須 改善與提升:
交通問題並非只靠當地交通局或相關單位,因為政府人力與資源有限,加上未能確實了解當地交通習慣與使用者經驗時,往往規劃設置不符合期待或無效的規劃(例如:在高雄路口普設的X字型行人斑馬線,通常不符合高雄人的使用經驗,加上許多設置的路口行人使用量並不高,又佔用一個號誌時間,不但浪費大家時間,往往還導致許多人不耐久後直接闖….其中還有部分的人「錯誤使用」,在規定的假日時段外,走入路口X字型斑馬線中央,簡直是害死行人的設計,卻在設計多年後,不見具體觀察與改善….)。
由於設計規劃前,與後續監督及管理,皆必須要有相當的法規基礎、交通工程專業與現場狀況的了解,然而許多規畫設置,似乎過於「膚淺」,任由某專人負責,因此該問題很難被其他人所了解與監督,才會導致許多設施不當規劃與設置,甚至設置多年缺失卻未曾改善。

4.透過設施「監視系統」紀錄與分析:
由於許多問題尚難以斷定「改變設施」是否能確實「改善交通問題」,加上若是同一批人,可能因為過度主觀或缺乏其他角度觀點,恐怕會出現「改善A問題,衍生B缺失」的窘況,因此在同類型改善方案,必須先確保該規劃的相關檢驗,才能避免同樣的缺失,造成普遍實施後才發覺(甚至發覺卻又不敢承認,造成更多難以彌補的傷害)。
因此,過去普遍缺乏對於現場的「交通使用者經驗紀錄」(包含:當地民眾、行經當地駕駛人、專業人士的經驗),再加上可以設置「設施狀況監視系統」,來確實了解該設施對交通使用者的使用狀況~該紀錄不但可以開放讓人民共同檢視,同時可以做為改善真正的依據,與過去長期僅靠少數人的主觀報告有極大不同。
「使用者經驗」是一項非常寶貴的改善關鍵….惟台灣缺乏交通素養,因此錯誤的使用經驗應該趁此一併呈現,讓大家認知,諸多問題改善,關鍵在「交通素養」(因為人才是關鍵,如果人不去遵行,那麼再好的設施,也不可能達到效果),其他耗費龐大的改善經費,效果其實有限,有時甚至越改越糟(因為改了,民眾卻不知配合)….

5.透過民眾反應意見來改善:
人民才是真正的「使用者」,但並不是完全聽取民眾意見,而是希望藉由民眾「參與交通」來反推「加強其交通素養」,其反應才會更有價值。在那之前,聽取民眾反應,是為了瞭解民眾「為什麼沒有遵守」(是刻意違規,還是因為該設施與規範不知怎麼遵守…)。

6.機慢車缺乏直接左轉經驗:
對於車道數較少的路口,依規定要「靠左左轉」,但左轉時,並非有縫就鑽、非到了路口才從外側直接左轉、也不能搶快左轉,而是在對象車輛有相當距離時,才起步左轉…..這一連貫的動作,在許多習慣機車兩段式左轉的人來說,會產生極大的「交通風險」,因此需要透過熟悉「使用者經驗」的專家來協助規劃與管理,才能避免不當或不完善的方案產生的危害。(若比照「綠燈早開」的概念,先管制對向為紅燈,讓左轉車可安全左轉…同時必須確保民眾熟悉該路口的管制,若民眾難以學習了解,恐怕還是得用較安全的方案….)

文/陳站長 2020/07/31

2023/11/0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