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酒駕防制」要更靈活與有效運用的方法

文/陳站長 2022/01/05

1.成立專責組織並積極運作
不能坐在「辦公室」的管理模式,而是改用「現場」管理模式~成立「專責組織」,且常態運作,然後普及推展、持續追蹤並落實改善。
(否則,每次上面交辦下面的工作,後來都會因為勤務過忙、不被重視、沒有獎勵與升遷關係、沒獲得社會持續關注或支持….就會導致「酒駕防制」流於形式,最終又不了了之…..)

2.「酒駕防制」口號必須更換為更「有感」的標語
別再只是宣導「酒後不開車」(因為「口號與後續執法變等號,民眾就會麻痺」,如同「狼來了」…..如果「某個口號無效」,就別再用,因為那口號等同於「無效」)~
而且「酒後不開車」根本不具「實質約束力」(沒有提到重罰、沒有提到後續嚴重後果….),因此強烈建議「酒駕防制宣導口號」,應更具體有感的宣導標語,例如:酒駕累犯最低罰9萬、吊銷駕照、肇事損害賠償、賠上形象並造成終生遺憾….

3.加重罰則並改善「酒駕防制」機制
預防性羈押、預防性管束、居留、扣車…(別等發生再究責)如同防疫規範,只要有違反防疫指引,就直接重罰….
但真正改革不該只有是膚淺的「重罰」方案,更應該用心探究「酒駕根本原因」,並擬定「扭轉機制」,一方面必須能有效「預防酒駕」,另一方面能有效降低「酒駕傷害」,甚至能夠有效讓酒駕逆轉成「酒駕防制經驗」的提供者,從中真正找出有效的輔導或替代重罰方案。(例如:原本重罰9萬,替代為相當等值的專業職能交換作為處罰,但必須能同時承諾避免再犯等配套….)

4.更具體研究與提供「酒駕防制」現況與改善指標(如同防疫持續發布與追蹤報導)
具體研究包含:告訴大眾,有哪些酒駕狀況(如:酒後以為酒退所以開車騎車,那麼到底有什麼科學數據,能夠證明,喝多少酒、哪些酒精濃度會停留體內多久、哪些含酒精飲食可能會造成酒精濃度過高受罰、是否應強制規定飲料與食品及餐飲的「酒精濃度標示」)。另外是否應強制特定單位提供「酒測」(並適度給予設備或補助)….

5.督促酒類相關「戲劇、廣告、活動」導向「酒駕防制」的內涵
近來酒品廣告普及,甚至許多戲劇為了增加收入而「置入性行銷」,把喝酒變成一種英雄式(或身分地位等)象徵,再加上同時為了賺取「汽車商贊助」,就更容易將「喝酒」+「開車」=潛意識置入觀眾的慾望或行為,這種看似「沒什麼關係」,卻在諸多酒駕肇事新聞看到「極其有關」,因此在法令與執法上,如何扭轉「酒類廣告、戲劇、活動」加入「酒駕害人一生」、「做個有品味、高尚的品酒人」等正向且具有「防酒駕的內涵」是未來酒駕防制關鍵的一環。PS.就專業的「酒駕行為改善設計」來說,如何讓有酒駕前在的人,能夠遇到可能會「酒駕」或喝酒後,可能會開車騎車的人,能夠在準備喝酒當下,馬上關聯到「酒駕重罰、毀人一生、損害個人形象聲譽…」或類似機制,來讓喝酒的人,警覺並拒絕開車….而必須開車的人,也必須先有配套能有「先前承諾的配套與機制」,使其在遇到喝酒後,又想開車,能在第一時間「切換路徑」,導向「酒駕防制方案」,來強力制止酒駕發生~

6.在「酒駕防制」的推展組織工作上(相關推展要更靈活運用,不再只是刻板表面的宣導與舉發)
一方面研究酒駕的型態、酒駕的過程、酒駕後的狀況、相關單位的酒駕防制如何執行、有何缺失、有哪些成效卓著、有哪些敷衍了事、有哪些市面上的廣告或活動涉嫌「縱容酒駕或鼓吹酒駕」、有哪些通案的酒駕因素是可以預防或事後能具體改善、是否能將特定具有成效的個案或通案,編製成戲劇與活動,然後廣為宣導與運用….

7.由酒商及酒駕處罰基金贊助成立「酒駕防制基金會」,並積極推展「酒駕防制」相關改善活動
有別於傳統做法,融合上述相關方案,紀錄酒駕相關活動、故事,並製作系列影片、輔導相關單位運用成功輔導方案,積極協助個案走出酒駕問題(不論受害者或加害者)….

8.找出具有影響力的人或方案
從「酒駕」通案可以研究出共通的心態與思想,而該通案將是典型的酒駕案例,以該案例作為「酒駕防制」研究是極好的研究方向,從中找出哪些方式能夠最有效「改善酒駕行為機轉」,那麼通常該「酒駕行為逆轉」的關鍵,往往就能普遍運用在同類型狀況的酒駕,依此類推,治標治本。

PS.相關問題與運作,「整合是關鍵」,整合後必須「持續下去」才能期待成效。(如果沒有廣泛與長期去做,任何方案都難以達到成效,因此必須考量並確實投入….)
另外,任何具有成效的方案,不可能一直維持不變,因此方案應當在初期投注相當人力培訓與資源,但在一定成效後,逐步降低至維持穩定成效的狀態。(例如:初期也許需要耗費大量經費與人力,但推廣普及、落實認知與提升素養,按理,不該每年都維持「高支出成本」,而是確實有效「降低酒駕」,其相關投入,只要維持特定項目與資源運作即可,不該讓「好的方案」變相成了「錢坑」。)

 

>>>更多酒駕與防治報導<<<

文/陳站長 2022/01/05

 


2011 年 3 月 11 (早期提供的酒駕改善建議)

酒駕探討〉陳站長:有效防制酒駕的想法

 

陳站長:我覺得許多問題在於「機制」與一種「習慣」(不喝酒會不習慣)

1.重判可以提升人的警醒,在某種程度上,可有效遏止危險駕駛行為、保護其他人之安全;然而最終卻又「心軟」,且又站在肇事者角度,輕忽受害人的觀點
2.刑責過輕以及自認為不會被抓的思考機制,會使得所有酒駕防治等工作白做

因此如何思考「我可能會被抓」,被抓之後「最怕的是什麼」,或許才能遏止酒駕!
因此酒駕處罰,雖應考慮當事人可能要維持家庭經濟,但難道不考慮酒駕繼續傷害他人?不考慮當事人再犯,或許就是因為「同情肇事者」被重罰,最後才會導致酒駕肇事會不斷發生!

另外一個機制問題:
若不喝酒,可能會被親友或邀請喝酒的人認為「不夠意思」的偏差觀點與不良的喝酒文化,所以應針對其「不喝酒」給予解套,讓想要避免喝酒的人,在遇到喝酒的場合,名正言順,不用擔心拒絕喝酒會影響彼此關係,且堅持不喝酒對於長久來說,有什麼好處!著手進行設計成「敬酒與禁酒」等酒駕防制推廣

當下的情境與當下即時制止:
許多時候,發生前制止酒駕,即將要喝酒前或叫酒前,有一套說詞,讓不喝酒的人,既可以保有對方面子,又能夠不喝酒

像陳站長一向不喝酒,所以親友廠商也都習慣且了解,但陳站長沒有什麼說詞,很直接告訴對方「我不喝酒」,雖然對方剛聽到,似乎不高興,但終究可以體會我的想法

因此防酒駕最主要問題在於平常喝酒,且眾所皆知的人,如何「找適當理由」不喝酒,若這樣的文化被廣泛推廣,相信就會形成一股不喝酒的力量,也就會有更多人不喝酒!


 特別推薦:酒後駕車防制工作之迷思
作者:中央警察大學交通學系教授/曾平毅


國外防酒駕宣導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IXUqevnHkY

 

2024/06/30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