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新聞:重機出白楊隧道遭轎車撞 騎士控警偏袒駕駛(民視新聞網 2023/10/12)


隧道口設計不當,與旁邊白楊步道停車場出來的支線道緊鄰,將導致從隧道出來的車輛反應不及而碰撞。
根據Google白楊步道與隧道之街景圖,早期的設置並未緊連,因此較安全,但後來因隧道周邊土石坍方,導致隧道整建工程調整,延伸隧道口至白楊步道停車場出入的支線道垂直,這樣的設計剛好讓隧道的水泥柱擋住視線,形成了「視野死角」,以致從隧道出來的車輛難以預見旁邊會有支線道與車輛,同樣地支線道也難以看清隧道是否有車輛駛來(即使現場有設置凸透鏡,但疑似鏡面太小、光線等問題,以致難以辨識)。
另外,從Google街景圖並沒有看到其他明顯的「減速標示」或「減速標線」(或減速設施)等,來提醒駕駛人減速,因此速限限制也是該路口問題。

有關隧道口交通安全改善建議:
1.隧道:應加強速限、提醒前方有「岔路」(標示應設置在車道上方,而不是被柱子擋住的地方),同時增設「測速照相」提醒。
2.白楊步道(支線道):從隧道旁緊鄰的支線道,應更改銜接位置,遠離隧道口,避免隧道出來馬上遇到支線道。
3.在該路口設置「號誌管制」,除了增強提醒外,也能明確避免路權不清或視野阻擋問題(也就是依照號誌行駛)。
4.增設「有來車警示」(LED+來車感應),類似設計可廣泛運用,以科技代替傳統駕駛人自行判斷,能有效降低事故發生。
5.在隧道出入口設置網路監視器,觀察該路口狀況,同時作為未來改善重要資料。


交通陷阱:白楊步道停車場,與隧道口設計,容易發生車禍
見Google街景圖 https://maps.app.goo.gl/woTw6v5t1TDFTZ8X9

2009年9月(隧道口早期樣貌),與旁邊隨楊步道停車場出入的支線道有段距離,因此安全上比較沒有疑慮。

 

2010年2月(土石坍方壓毀隧道)

 

2013年9月(隧道整建後),與旁邊隨楊步道停車場出入的支線道「緊鄰」,導致隧道出來的車輛,與白楊步支線道的車輛,沒有足夠的反應時間與距離。

 

2023年6月(隧道口現在的樣貌),與上一張2013年的圖片顯示,兩者已經過了10年之久,卻未看到任何「安全改善」,形同「交通陷阱」,一直存在10年之久。

 

2023年6月(從隧道將接近出口的狀況),從圖中並沒有看到明顯的「岔路」或「減速」等標示。

 

2023年6月街景圖,從隧道車輛,接近隧道口,瞬間可以看到右側的「岔路」標誌,但如果沒有瞬間看到,也許就不知道前方有岔路。

 

2023年6月,隧道口雖有設置「凸透鏡」,但似乎難以看輕「旁邊狀況」,同時也沒有其他警示標示,加上隧道水泥柱擋住視線,形成了「交通陷阱」

 

文/陳站長 2023/10/13

2023/11/0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