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新聞省思:行人斑馬線上「走走停停」警:遵守號誌未違法|華視新聞 20230702

 


交通醫生:為什麼「行人地獄」變「行車地獄」?
現在「行人地獄」議題,關注台灣「駕駛人不禮讓,導致行人傷亡」,引發民眾怒火,讓政府不得不加重處罰「汽車未禮讓行人」。
然而,根據統計,許多車禍是行人違規造成的,因此又引發另一波駕駛人的怒火。

之所以從「行人地獄」變「行車地獄」,是因為國外媒體揭露台灣交通對行人不友善,甚至還發生行人走在斑馬線被撞死的事故,引發大眾關注與探討改革聲浪。然而交通部找來警政等相關單位探討後提出「行人在斑馬線車全停」的離譜政策,因為這政策顧此失彼,只是將「行人地獄」轉移變成「行車地獄」罷了。(也就是保障了行人安全,卻導致車輛因等候行人過斑馬線而塞在路口….加上近年來一直在推改善交通安全,卻沒有降低傷亡,反而持續增加…..從每年30萬人死傷,暴增至去年50萬人死傷。)

 

那麼怎樣才能有效改善「交通安全」呢?(也就是如何降低車禍傷亡)
1.「機老酒」不是交通事故重點族群,「違規」才是重點。
(省思:違規不分族群,不要錯怪那些守法者、不要錯誤歸咎原因….)

2.「斑馬線退縮」不能根本改善「行人車禍」,「交通素養」才是問題。
(省思:錯誤歸咎原因,導致耗費大量預算卻不見明顯改善,因為真正問題是大眾仍不懂交通規則而難以遵守….)
PS.最近交通單位,把原本路口退縮的斑馬線塗銷,改設置在接近路口,豈不是政府說一套做一套,說斑馬線靠近路口危險,等於把原本安全的斑馬線,推向路口(把行人推向地獄)~從規劃、施工、完工,過程中難道都沒有人審查?沒人監督?沒人發現?

高雄市八德路與中山一路口,斑馬線從原本退縮,竟改成接近路口,就在2023年6月中旬左右的現場畫面。

高雄市八德路與中山一路口,斑馬線從原本退縮,竟改成接近路口,就在2023年6月中旬左右的現場畫面。在此之前Google街景圖(連結)

3.「行人綠燈早開」能保障行人安全;不一定,如果駕駛人未注意,反而變成「交通陷阱」。
(省思:未顧及「認知落差」,導致知道與不知道的人「採取不同的反應」造成衝突~例如:知道的人停讓,結果被後面不知道的撞上….)

4.新聞:禮讓行人新制6/30上路 斑馬線有「人不論遠近」都要停讓(政策急喊卡)
(省思:不能顧此失彼,任何規劃與政策均應「整體考量」,若有偏頗,將導致連鎖效應,產生衝突…)

5.「酒駕零容忍」卻依然看到一犯再犯;顯見政府對「酒駕改善」,僅止於「加重處罰」。
(省思:未能整合專業,讓行為改善科學等專家與資源,做更務實的改善方案,而不是全交給交通或警政處理,尤其酒駕惡習,不能用傳統交通講習或關起來或重罰,就期待酒駕行為能改善….)

6.另一交通亂象來自政府本身:「規定了卻不管」、「改善規劃不確實、又未落實監督與追蹤」。
(省思:交通設施或政策,往往從調查研究、規劃、興建或實施、監督與管理….沒有確實落實,以致某些政策或設施,一錯多年,卻沒人注意並導正~例如高雄七賢路紅磚自行車專用道…..因此,改革必須重新思考、跨領域整合,否則同樣的組織、同樣的觀念,又怎能做出不一樣的結果?)

7.媒體缺乏「交通認知」,採訪錯誤對象或內容,將「誤導大眾」。
以本件新聞為例:「警:遵守號誌未違法」,事實上「交通法規有規定與罰則」,並非該報導所稱「未違法」…..
(省思:不當報導,不但會「誤導大眾」,同時引發民眾對政府或警方等單位「誤解」、以及民眾情緒爆發,無助於「改善交通事故與違規亂象」。媒體具有社會教育功能,應更謹慎報導,以免誤導造成紛亂與衝突。政府應囑託相關單位接受媒體受訪者,應具備相關實務經驗與認知….同時也請媒體記者,提升其專業與相關查詢管道,使其找對採訪對象,能更精準確實報導。)

PS.「行人停在斑馬線」應有法可罰~依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78條「於交通頻繁之道路…立,足以阻礙交通。」
「立」就是指「站立」…..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第78條:
行人在道路上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五百元罰鍰:
四、於交通頻繁之道路或鐵路平交道附近任意奔跑、追逐、嬉遊或坐、臥、蹲、立,足以阻礙交通。

 

總結:
「交通亂象」,需要「強而有力的政府」來整合與主導,而非放任大眾各自論述、衝突,或讓交通與警政基層每天有處理不完的交通問題。
當人民有「交通素養」,就有穩定的「交通認知」,不會被媒體所左右、不會任意違規、也不會因此導致車禍風險。

全民「交通素養」(全民是指所有人,包含政府相關人員)是「交通秩序」的基礎,媒體就不會亂報導(至少懂得查詢「交通法規」並透過內部查核機制後才發布新聞)、相關單位能提出「有效解決方案」,而不是「越改越糟」、人民有「交通素養」,就不至於任意違規肇事、更不會一再違規一再發生事故的惡性循環。
顯見,「交通素養」是交通秩序的基礎,就像「法律」是規範社會秩序的「基礎」、地基是建築的基礎…..一旦沒有「基礎」,一切建設等同「建立在風險之上」,隨時遭受各種侵害與擾亂…..。

當今交通改革偏重「交通硬體設施」改善,嚴重輕忽「交通素養」之軟體建設,且「交通軟體」建設並非需要龐大經費,若能建立「交通智庫」,統整各方紛亂的交通資訊,就足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交通知識(資訊)」,正確的交通資訊,就是「交通素養」的重要元素,有了正確的交通認知,才有後續衍生正確的言論、行為、管理……也自然就不會有後續(因為缺乏交通規則的認知)導致不必要的交通違規、衝突、任意言論、被糾正、車禍與傷亡發生。

 

文/陳站長
2023.07.03

2023/11/0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