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新聞報導:機車族救星!「活動式滑蓋」分隔島 秒疏導橋上事故車流|TVBS新聞

PS.從新聞報導的「活動式滑蓋~分隔島」設計,可以衍生「轉軸式設計」,也就是像門一樣打開,同時在推往汽車道後,自然形成「車阻/警示設施」。另外設計上都需考量「安全性與穩定性」,可以外加(手栓式)「螺絲固定」,以免位移或被大風吹移。


陳站長:「活動式~分隔島」在緊急危難時,可立即移動,有助引導車流。(真是一個簡單又實用的設計)
有這樣的創意,未來「道路設施」,就有更多彈性設計可運用~
例如:上下班(或上下學),車流瞬間暴增,如果適度調整車道,就能更有效疏通「瞬間爆量車流」,有時可以加上「大型字幕機」達到宣導、警示等功能,相信有助改善交通問題。

PS.任何「交通設施」,必須符合「直覺與慣性」,避免「創新創意」,同時必須考量當時狀況與駕駛人經驗。以本篇新聞報導的「活動式滑蓋~分隔島」,設計上跟一般分隔島一樣,只是材質不同,但必須考量「突然的道路變更」會影響,平常通行經驗,因此必須加上「提前預警」,以警示機車「減速」,才有充裕時間反應。

特別提醒:
並不是什麼交通設施,都可以「創新設計」(例如:「3D斑馬線」就不適合,因為大多「視覺改變」,會影響「直覺辨識」而讓駕駛人措手不及、無法第一時間看懂….都會造成「困惑」,進而影響行車安全)。因此,「交通創意」必須考量「直覺」,同時必須遵行「交通法規」(如: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若違反規則,有時「好意」反成「陷阱」。(為此,必須要求,任何「交通設計」,均應「統整」,同時向相關規劃設計與施工單位配合,唯有更多人了解,才能避免「疏失」造成危害。)

另外,任何「新設施」(不論新設計、新政策或新的管理方式….),必須同時考量「落實」,特別是「宣導+管理」,如果採用「新方案」,但大眾並不了解,將使得「新方案」變成「危害」,因為知道的人遵守、不知道的人「守舊」,兩者衝突,製造更多事故機率。(例如「路口禁止左轉」,汽車必須提前左轉,導致「鑽分隔島間縫隙」,使得機車習慣在機慢車道靠左超車或加速,加上汽車駕駛不懂掌握時間,想切就切,造成許多事故發生。另外「綠燈早開」設計,為了先疏通「左轉車流」,但一般都是「直行車優先」,使得部分左轉車不熟也不知道該新的設計,反而讓對向直行遇橫向紅燈就起步,或者左轉車還在等對向直行車…..使得新設計,變成了「交通問題」….)。

因此,盡量避免「新設計」,且應「整體考量」(人們通常靠直覺與慣性),尤其外地人或剛開始,交通設計若不符合「直覺與慣性」,很容易造成「危害」。因為人們開車、騎車,其實不是靠「當下視覺辨識」,而是靠「直覺與習慣」,所以任何設計錯誤認為「有標誌、有標線、有指示字幕」就該遵守,這是嚴重錯誤、違反「交通行為科學」的觀念,類似錯誤,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因素,但我們的交通專家,卻嚴重缺乏「行為科學」認知……

2023/11/0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