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當我看到一堆「新設標線」我就搖頭~
(交通標線不是畫了,就認為民眾會遵守,更別期待交通因此能改善)

當今交通新設施之多、重新又劃設、然後又塗掉,實在多到難以計數~

「新標線」不是想好就規劃,然後就施工,交通標線實在太多都未能顧及配套宣導、現場觀察與評估,導致所有劃設都出現缺失,並造成眾多衝突與車禍,然而幾乎沒有民眾發覺與反應~

標線設置可屬於「硬體設施」,而整體交通應同時搭配「軟體方案」,也就是標示,只是一種交通符號,若大眾停留在過去的印象,不懂得新的符號、或不習慣、不能遵守,那麼新的標示,就變成了衝突,也就是若無設施,至少狀況保持在原來,但新設施未能落實配套,就變成了交通陷阱~

以「右轉專用道」為例,超過七成的機慢車不會去遵守右轉專用道,也就是佔據、違規行駛,造成汽車在紅燈時無法右轉(只要一部機車佔據,就足以癱瘓整個右轉專用道),也就是說,即使九成機車都遵守,就一成機車就能癱瘓新設施~

相信這是交通局與相關單位「萬萬沒想到」,然而即使現在每天都發生問題,卻不見有改善跡象(大家可以隨時到高雄設有”右轉專用道”的路段看看),然後持續觀察幾天,相信連沒有交通管理經驗的人,都能輕易看到這樣的問題與缺失~

希望交通規劃與管理單位,改變組織功能與上班模式,讓該單位的人至少每天於特定時段、特定地點看看”現場狀況”,不要再考慮形式化的制度與刻板上班方式,改變思維去想想,如果你是機車或汽車駕駛人,這樣的設施安全嗎?

更嚴謹來說,若能把「車禍防治」當作規劃要件,相信就不會那麼馬虎,竟然可以讓新設施尚未成熟,然後普遍設置,卻看不到相關積極宣導與實際狀況改善~

對於該路段因設施未顧及大眾舊的習慣與經驗尚未配合調整,讓新設施等同陷阱
(例如:設置後卻有大半民眾不知道或感到困惑,導致行駛在該路段突然變換駕駛方式,等於是設施陷阱,讓民眾發生衝突與車禍~以高雄市五福路與中華路的圓環為例,經常有機車甚至單車或行人,未繞行圓環行駛,而其中有超過3成是違規直行通過一段後發覺違規,趕緊右轉繞出,反而更增添危險)

只能說,學交通規劃管理,似乎缺乏「行為科學」,更缺乏「現場管理」機制,否則同樣的缺失,不該設置後超過一年,還不見改善~

 

PS:交通改善重點,不該一直放在花錢的交通設施上,應就大眾的交通素養改善,才是交通改革的核心,交通素養若沒有,再多的科技與完美的設施還是無法有效達到改善目標~

交通素養,除了將複雜的交通規則等法條,變成簡潔易懂、容易辨識與遵行,那才能讓大眾了解交通設施設置的目的與用意”原來如此”,有了了解,才可能遵守與配合~

對於素養提升是理想狀態,然後再考慮不理想的現況,將問題區分:
1.教育程度低導致學習與認知缺乏
2.因工作導致不能遵守(例如:公車、貨車、計程車等趕時間)
3.因設施缺乏周全而導致(例如學校上下課導致校門因未設計容納量而導致無法負荷,讓學生與家長蔓延至周邊車道上)
4.臨時活動或施工導致(是否有緊急配到管理管制)
5.因餐飲購物等臨停(周邊是否有足夠臨停空間並大約算出臨停循環,加上大眾配合習慣改善)
6.每個區域總計大約停車容量、停車族群類型等,按各種不同類型,研究區域所需停車位,足夠就沒問題,不足部分應從現有或增設等方式改善,再加上停車資訊整合(現在GPS與手機等資訊系統已日趨成熟,相信建置與改善不成問題)
7.全民習慣改善方案:當今政府並沒有針對民眾習慣改善,加以研究,因為習慣有好有壞,現在違規是壞習慣,要改變其實也只是習慣~習慣要改,就得多多現場執行,也就需要志工與受過專業培訓的人一起,加上看板、宣導標示、字報,同時配合制度,讓違規者可以選擇改善(緩罰),鼓勵違規人能夠落實改善,也就是配合實境教育,讓違規人真正懂,才能加以落實改善~但如果違規仍知道仍再犯,則必須再以其他配套來強制其改善(包含重罰、限制其駕駛等)~

還有諸多經驗可以分享~交通改善不能等,因為交通不改,衝突必增,隨時危及大家生命安全,希望相關單位趕緊重視~

2023/11/0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