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假期實施便民交通措施 對嗎?
2011-03-04 中國時報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

報載高速公路電子收費委辦計畫(ETC)因裝機車輛通行數難達總車流五○%,合約難以為繼,高速公路局和廠商遠通公司將再商議合約。對消費者而言,雙方展現了善意的負責態度,使現行措施不至於開天窗。但是,何以這個啟動了五年的獨占服務,一再要片面解釋合約來解套呢?
答案可以在二二八長假,全國到處塞車的現象找到;也可以在東部觀光不振時,總統視察蘇花公路的作為找到。答案是:「我們只有便民性的交通管理措施,卻不想落實整體性的運輸政策」。
於是,新技術的收費方式不會普及,因為一有堵車可能的連續假日,我們就開放免費時段,平白放過鼓勵電子收費的壓力點,當然無從累積裝機車數,扯後腿的政府只好在合約上放水。於是,並非返鄉高峰的二二八假日,也因鼓勵大量私人車輛上路,導致各景點都成大停車場,再度放過改善公共運輸的決心。於是,政策計畫書中明列鐵路為主的東部發展策略被決策者自己丟在腦後,不去關心火車服務還可以如何改善,以利花東慢活契機,反倒去視察砂石車夾縫中少量的旅遊人數。
長期以來,我們被「闢路帶來繁榮,車快代表效率」主導了交通決策,用建設代表政策,代替計畫。結果,過度拓建道路破壞國土,處處可見已成全民共業,以致,即使遭逢八八水災這麼嚴厲檢驗,主事單位仍未見收斂。捨美麗的阿朗壹古道闢建的十二公里台二十六線公路,其計畫績效仍然只強調節省廿二至五十分鐘云云。
另一方面,台北捷運建設花下四千億,市內機車卻繼續成長,伴隨的高傷亡仍然在街頭血淋淋的上演!我們沒有,也不敢拿出做法來減少悲痛。因為我們擔心得罪機車族,他們被形容為靠機車謀生的經濟弱勢。真是如此嗎?還是我們已太習於撒錢移轉批評,不必研究,不求慎思,不想管理,更不可做不便民的管理。於是,公路單位甲在蘇花改環評爭取到手,三個月後依然任由砂石車在山路中呼嘯。於是,公路單位乙對ETC合約可以再次為廠商而放寬條件。
油價漲聲已起,勢必帶動百業跟進,再度警告我們臺灣的能源結構是多麼脆弱。我們若不痛下決心改變生活方式,件件花錢進口,受制於人的窘境會一再發生!約制私人交通,不論從節能、交通安全到環保,都是台灣最該做,卻知而不行的事。政府不在前述關鍵時刻落實已知、該做的事,藉案例累積政策,用堅持鞏固決心,怎麼可能靠喊喊口號,修修自行車道,就要求全民體認時艱,改變揮霍能源的習慣?
林懷民先生慨嘆國家慶百年,竟無一紙國土計畫。更真實的情形是,滿紙政策卻不敢用行動實現,反而被短期便民措施帶著走,悖離政策愈來愈遠!決策人士要是真的百年遙思,緬懷先烈,要不要宣布「今年清明之後,再也不免費放行私人車輛上高速公路!」做為無負前人血淚,無愧後人福祉,祝禱國家再添百歲的起始?
(作者為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2024/06/30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