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交通醫生:「交通巡導員」及時發現、及時導正
當今「交通管理」不但消極,且成效不彰,致使每天「交通違規」造成他人不便,同時引發車禍傷亡,讓相關單位疲於奔命,卻束手無策。

這幾年,政府確實有較明顯改善,除了更積極宣導(媒體曝光+實體宣導與看板),更具體的政策(加重違規處罰+交通路老師培訓+科技執法….),但似乎未能關注民眾的「交通素養」,能更直接、根本、有效的「找出違規原因」,並「直接輔導改善」。

「交通違規」的原因,為何需要「交通巡導員」?
1.「交通巡導員」能及時發現「交通缺失」+「交通違規」:
並能以專業角度,將狀況反應給相關單位(或直接由專屬單位處理),不但更積極、且更專業、更快速有效改善問題。

2.當今「交通違規」處理被動消極、成效不彰:
「傳統交通處理」,根本流於形式,不但不積極,且因「缺乏有效處理經驗」,因此未能有效整合,使得問題往往只能「處理表面」,讓問題不斷「重演」。
民眾通常不會積極遵守交通規則,而是消極等「遇到處罰」才有所反應,但即使受罰,通常也是不知發生過多少次違規,多少次意外風險以後的事,顯見當今「違規處罰」消極被動,往往是當事人違規上百次,恐才被發現一次,且即使被處罰,仍舊持續違規行為,顯然當今「交通違規處理」是交通亂象的根源之一。
(也就是,把一個違規駕駛,交給一個「流於形式的處理」,結果違規人,持續違規行為….)

3.將「交通違規」依規劃加以分級分類:
大部分違規,都有特定的行為模式、特定的環境與狀況,因此很容易掌握,並能有效加以處理改善。
若能將「交通違規」依規劃加以分級分類,並將問題直接交給~受過訓練的「交通巡導員」處理,就能避免過去民眾「習慣違規」卻沒人理的現象,當「違規能被有效處理」才能期待「交通秩序與交通安全」。
那麼「怎樣才能有效處理並改善違規行為呢?」

4.關於「交通巡導員」
(1)分階段進行,從特定違規項目著手,開始試辦並累積經驗,然後持續探討與改進。
(2)整合相關專業與資源,讓計畫能夠確實找出「最佳改善方案」,也就是找出「改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更積極的關懷紀錄」、「更暢通的溝通與協助」、「更容易學習與理解的交通規則」、「更友善的交通溝通平台」、「更友善的輔導人員」…..
(3)將「成功模式」的重要經驗與資料彙整後,再推出「2.0版、3.0版」,也就是不斷「升級版」,就能更有效、更能避免產生副作用、更容易被民眾接受、更有效率的執行方式…..
(4)透過「有效管理工具,如APP」,將相關重要功能設計出來,以讓民眾能夠透過APP來學習、管理、關注自身與他人的交通行為與環境等問題。初期加上「有效的APP宣導、使用教學」,然後透過更多人使用與分享,讓大眾開始依賴並使用「交通APP」。
(5)建立「交通資訊平台」,讓紛亂的交通訊息、交通規定、交通環境、交通狀況…..皆能透過平台(網站+實體窗口),徹底正確了解「交通」(而不再像過去,交通專業只有專家與相關單位才懂,未來有了APP及實體服務,就能將專業普及大眾)。
(6)交通巡導員,就像「偵查/攻擊/修補細胞」能夠找出問題,並及時改善問題,或將問題紀錄並追蹤,有別於傳統,只停留在「違規舉發與處罰」,卻沒人關心「駕駛人」有哪些交通行為缺失、有哪些「交通需要改善」….藉由「交通巡導員」,整合「警察、交通單位、司法單位、科技、行為科學專業…..」,讓「處理SOP」一次到位,別再等漫長的「傳統交通管理體制」,曠日廢時、不得民心、成效不彰的種種狀況,卻依然持續運作著,等著每年違規與車禍飆升,卻仍無法催促積極提升與改善……

2023.05.09補充
5.最根本的還是提升「交通素養」(熟悉交通規則、防禦駕駛等)

(1)民眾交通認知問題
「交通行為」來自個人交通認知,如果對交通規則「一知半解」,那麼再多宣導與輔導,效果都是極為有限的。
PS.當一個人缺乏交通素養,因此根本不知道哪些交通規則、哪些標誌標線該如何遵守…..所以若你花時間去教導他,恐怕只能教一點點(因為人的學習吸收能力有限,加上根本不想花時間、相關單位也沒有「完善導正機制」,所以要「提升交通素養」恐怕不能單純用傳統「改善交通」的思維….)
(2)政府交通運作與體制
當今交通問題處理,仍處於傳統形式,因此都是等「違規」或「車禍」才處理(等事發後才做),而且違規的處理,只專注在「違規舉發」、「道安講習」等形式,再怎麼看都「無濟於事」、「導正效果不佳」,難掛每年車禍年年飆升、死傷慘重,這就是「處理交通問題」的體制與機制出現嚴重缺失,也就是交通組織設計、運作等方式,無法處理當今嚴重的交通問題(包含:民眾交通素養、交通問題處理、違規導正、車禍處理等),一旦問題處理流於形式、無法有效「改善問題」,那麼那些「交通問題」就會不斷地發生、不斷地累積,最後變成一天到晚、到處都在發生……所以「體制不改」,將交通問題再交給「只懂交通工程或交通行政….」卻不懂「交通缺失改善」、「行為科學運用」….那麼「交通問題不斷發生」是必然的結果~
(3)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然後把簡單的事情具體化(落實)
媒體資訊爆炸的時代,加上無法有效管理資訊,導致各種「資訊亂象」干擾與嚴重影響我們的認知,並且不知道「該聽誰的」、「該相信誰的」?
整合有價值的專業交通資料,並建立「交通資訊網站」、「交通資訊APP」,包含交通法規、交通問題QA、交通智庫、交通探討、交通學習教材、各地交通服務…..讓所有交通,有正確且有價值的服務。(反觀當今,交通問題分散、無法有效整合運用、把資源與經費耗費在硬體建設上…..)使得交通問題,至今被「不斷分裂」~
因此重新思考,「交通智庫」,將所有交通「整合」,同時處理「對錯誤、違規等資訊,加以處理」(明確的獎懲),別再濫用「言論自由」(當個人言論侵害他人,且本身根本缺乏「素養」,那麼其自由根本不是自由,而是「製造混亂」)。最後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如何有效整合運用」(如果沒有整合,將發生嚴重缺失,也就是花大錢做大建設,結果變成蚊子館)。有效整合運用,讓真正有價值的活動被獎勵與被支持肯定,同時去遏止那些「破壞社會秩序與規則的亂象」,才能讓人民專注在「好的、具有建設性的事務上」。
(4)充實現場經驗(不只人民,還應包含交通規劃與管理單位)
不論民眾還是政府,大都依賴「3C」,缺乏良好的「現場經驗」(正確有價值的經驗),這會導致人們難以分辨是非、甚至被「媒體或言論所左右」(把議題說得天花亂墜,其實缺乏內涵專業與建設性)。曾有管理大師提到「現場資訊」是各種訊息的千百倍,也就是具備實務經驗的人,只要到現場幾秒或幾分鐘,就能看到或察覺問題,因為現場經驗,不只是看表面的問題,甚至運用到「各種感官」,加上日積月累的經驗,很容易就能察覺問題。
PS.以「標誌、標線」設置矛盾的例子。高雄中山一路往北,在六合一路口可以看到「禁止左轉」,底下會有「大客車除外」的標誌,然而該路口根本不該或不能左轉,因為該路口車流大、且白天極少有大客車會需要左轉六合二路,再加上該路段內側縮減(設有槽化線)、且地上劃設直行箭頭,根本不得左轉,再加上該標誌反面,由北往南另設有「禁止右轉 17-02」表示下午5點至隔日凌晨2點是禁止轉入的,也就是若開放南往北大客車左轉進入「六合二路」,等同「陷阱」,讓大客車不限時,恐在夜間進入禁行的六合夜市…..令人質疑,交通單位是否真的「了解交通設施問題」?是否缺乏「交通安全意識」?對實際駕駛困惑難以察覺…..否則怎麼會有這種矛盾的設置、還察覺不出其危險與影響…..
(5)找出成功改善模式
a.意思是,當今人民「缺乏交通素養」,那麼該如何才能「有效改善」?
b.駕照逐步重考?全民「交通學習年」、推展「交通文化建設」與相關活動(而不只是「宣導看板或新聞」)。
c.獎勵交通改善或提升交通文化的相關活動、設計、提案、執行…..
d.懲罰或規範與限制「妨礙交通發展」的資訊與行為(否則將造成「交通大亂」,因為當今資訊爆炸,過多錯誤或不相關的資訊,擾亂人們的認知,同時也將阻礙正確與好的資訊被傳遞與吸收),因此有e.必要規範資訊,其目的與價值非常明顯(雜亂無章的自由,只會擾亂與侵害他人,而真正的自由,必須具備相關文化內涵,使好的文化與行為被激發與擴大)
f.建立「交通智庫」,很多人有很好的經驗,但可惜缺乏紀錄與整合,作為「公共智慧財產」,相信很多人願意貢獻,但問題是「誰來整合」,政府提供獎助與設置維護,在基礎完善後,開放大眾使用,g.同時活化並持續整合智庫內涵,讓大眾別再個別摸索或嘗試錯誤~
h.某些團體有很好的「有效服務組織與活動」,只是缺乏「交通經驗」,若能將兩者結合,相信可以作為「改善交通體制」的範本,也就是當今交通問題,大多規劃由交通局、警察等單位規劃與管理,但缺乏「交通素養」等部分,讓交通違規與車禍變成「交通癌」,若能有「交通醫生」來協助,加上營養師、教育家、應用心理等相關專業,相信能更有效「根除交通疾病」,但也必須透過「強大的整合領導者」來整合與領導,再加上政府投注資源(而不是採預算制,然後因為過去沒有類似編列,所以就不敢或沒有法源依據….弔詭的是,疫情來得突然,卻能在極短時間建置「系統化組織運作」,還能有效「統合媒體資訊」,為什麼這樣的做法,不能用在更關乎人命的「交通改革」呢?)
i.一旦成功(即使沒有整個成功,也能趨向成功),成功不難,只是將人們的「違規習慣」變成「守規習慣」,一旦養成習慣,你要叫一個人再改變,也會變得很難。(如同日本交通素養,你要叫他們違規,也會很難)。所以現在的問題是,「沒看到成功案例」或看到「成功後的狀況」,一旦看到了,等於有「示範」,因此現在關鍵是「凝聚所有資源及優勢」創造出「示範點」,再依此複製擴大。(創造一套新的很難,但模仿就容易多了)

 

文/陳站長
2023.05.04-2023.05.09

2024/06/30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