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防治不能等~推廣「交通醫生」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

車禍改革

「錯誤的槽化線」設計:以高雄市美術館路與龍水路口,(2023年)在內側(左轉)車道,新設置的「槽化線」(如下圖示),該槽化線設置於路口(美術館路,東往西方向,近龍水路口)縮減內側左轉與直行車道,讓原本的單向二車道,縮減為一車道,同時還維持「左轉與直行」標示,等同先阻礙「左轉車」應在內側車道進行左轉,迫使左轉車駕駛必須先「右切」,然後再「左轉..... 繼續閱讀
台灣「拼裝的交通」導致違規與亂象不斷 從一個地方新的交通設計,即可看出「台灣交通文化」與其未來.....紛亂的交通,是怎樣來的?又會導致怎樣的發展?從交通發展歷史,可找到「交通政策」脈絡,也就可以預期會造成怎樣的「交通文化」..... 繼續閱讀
陳站長:改善「交通安全」,新創設計(標線型圓環)作用與現實往往有落差,尤其「駕駛人」若不懂、不遵守,那麼再好的設計也枉然!「標線型圓環」並不「科學」,反而「易肇事」?(1)標線識別與反應問題(2)新設計必須更嚴謹與科學研究(3)加派義交指揮與宣導(4)交通規劃與遵守(5)新設施或規定,不能只顧設置,不顧後續落實...... 繼續閱讀
陳站長:高雄輕軌即將於2023年底,2024年初 完工並試營運。高雄輕軌已完成建設,不論爭議如何,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讓輕軌更順暢、安全」。據新聞報導,本周已有兩次車禍,分別是腳踏車、機車與輕軌相撞。未來通車後,安全與塞車問題,恐怕最讓人擔心。原本美術館路、大順路段全線規劃「禁止左轉」,因為民眾很容易疏忽輕軌,加上左轉時可能佔用輕軌車道上..... 繼續閱讀
陳站長:不只在雲林西螺、彰化縣和美鎮,高雄也有太多「新標線」疑似「複製貼上」,而且根本不符合一般用路習慣與認知、不合邏輯、阻礙直行車、動線明顯錯誤、行車空間限縮,反而易造成違規與事故發生......PS.從新聞報導的影像中可以發現,槽化線(槽化島)設置應該與「左轉車道」有關,也就是車輛接近路口準備左轉時,特別規劃「左轉專用道」,同時避免後方直行車佔用直行..... 繼續閱讀
陳站長:國中生與其指導老師及評審,我想沒有什麼可爭論的,畢竟平常在路上確實看到「行人悠哉過馬路滑手機」(危險行為)就像「帝王」一樣(所以才稱為帝王條款)。「人本交通」,不該是「行人為本」,而是「安全為本」「駕駛人也是人」,特別是眾多「交通事故」與「交通問題」根源是來自「違規的人」,而非所有人。不該是「駕駛人」的問題,而是「缺乏受過教導的人」與「違規者」..... 繼續閱讀
建置「路燈+警示」系統,以緊急告知行經該路段駕駛人注意:1.將「路燈警示」安裝於現有路燈,並能夠發揮「閃爍警示」功能(包含日夜間等情況下,均能達到一定的警示效果)、能夠連線控制啟動與關閉。2.建立「路燈警示」規則,讓相關人員依規則操作、使用與管理。3.「前方緊急事故」通報系統,其運作概念參考..... 繼續閱讀
台灣原本被稱為「行人地獄」,現在又是「行車地獄」,怎麼被重罰都不知道?如果民眾沒有「行車紀錄器」,是否就得承受「不白之冤」?現在開車、騎車出門,不但要面對擁擠危險的交通環境,更擔心檢舉、科技執法,即便是一個小動作,都可能引發「路怒狂」,甚至危險逼車.....難道我們就無法更安心、安全地開車、騎車或走路嗎?難道我們每個人要生活在交通恐懼中嗎? 繼續閱讀

陳站長:當交通改革牛步化,尚無「具體可行方向」,恐怕讓改革遙遙無期。
不過,從網路媒體可看到,越來越多人關注、提出相關議題,也有具體指出缺失,也許現在只差,能夠將各方專業與資訊「整合」與「帶領」的人。
以下是我長期關注「車禍防治」的經驗與建議,期望對於未來改革能發揮一點作用。

 

針對「交通違規」,政府應改變「違規處置」方式:(避免只導向「處罰」,而應重視「導正」…)
第一是「教育」:首先就是落實「交通安全規則」的教育與認知,讓全民熟知交通安全規則,然後就是落實「遵守交通規則」。
第二是「導正」:由於過去「不良的交通習慣與認知」,加上沒有即時與完善的「導正機制」,讓全民仍對交通規則「一知半解」,因此對於「違規」(違反交通規則)之行為,予以「導正」,而不是形式化「開罰單」,差別就在於「違規行為」有沒有被「矯正/導正」。(而不是只有「違規處罰」作為抑制違規的手段)。
第三是「維護」:如何讓全民持續「遵守交通規則」,首先就是思考如何確保人民遵守,特別是「自律」(確保民眾擁有「交通素養」),而不是靠「他律」(靠違規處罰來抑制違規行為)。

設法找出「違規行為」,並有效加以「導正」:
事實證明當今「違規處罰」無法改善「違規行為」,因此必須盡速採取「改革」,將「找出違規行為」,導向「違規改善」,而非「違規處罰」。
將交通違規之「科技執法」(違規照相)、「違規檢舉」,不應只是「開罰」,也不能只靠傳統「勸導」,而應導向「違規導正」機制,讓「違規行為」能夠改善與根除。(違規=違反規定,如果「規定不合理」、「設施配套不周全」、「行為人認知不足」…那麼單純「處罰」,並沒有辦法「根除違規行為」,因此要「根本改善問題」,就必須同時做好「相關配套」,才能有效改善違規行為…..)
由於當今「交通管理」的組織與規範流於「傳統形式」,因此缺乏「違規導正」的組織功能與規範(法規及政策配套),導致沒有單位,能更有效「掌握並改善違規行為」。
「改善違規行為」其關鍵不是「交通工程、交通政策或交通法規」,而是「行為科學」中的「行為改善」。
但「行為改善專家」長久以來並沒有被重視運用在「改善交通違規行為」,因此缺乏此「改善經驗」與「功能組織」,也就「無法主導與提供具體改善」。

 

交通醫生:如何有效「改善交通違規與事故」的關鍵:

1.交通領導:具備跨領域與整合執行能力的人,特別是「方案組織領導改善經驗的人」+「交通相關資源與部門整合協調」,以確保方案的執行、相關協調、工具運用、對法規與行為的正確認知。
2.行為專家:結合「行為科學應用」專業,並能有效導入「交通違規行為改善」。
3.管理工具:加上「手機APP行為管理工具+行車行為紀錄」(有效完整紀錄駕駛人的行車動作,才能根本找出「偏差與缺失行為」,然後才有辦法「加以導正」,而不是靠傳統「籠統認定違規」,卻不知哪裡做錯、怎麼改善?)。
4.成立組織:成立「行為改善小組」逐步試辦,並完整記錄過程,作為日後改善與複製擴展的寶貴經驗。
5.建置網站:建置「交通智庫」(有效整合並遏止紛亂的交通訊息,成為「交通信念」引用的主要來源,甚至是唯一來源),讓正確且完整的「交通知識」、「交通技術」、「交通資源」、「交通素材」、教育、宣導、法規等,都能完整且正確彙整(彙整內容經過多次且簡化編輯,而不是粗糙的口述內容或一次編輯,而是可「直接吸收」並「容易理解」的圖文、表格與影片。)
6.推展活動:不論「交通大使」、「交通輔導員」、「交通系列活動」、交通遊戲、交通戲劇等,只要能有效改善交通行為與認知,經過「有效整合運用」,讓「全民交通」得以及早實現。
7.交通改革:回溯「傳統交通」組織與運作缺失,並積極加以調查及評估改善,能夠有效降低「長期交通缺失運作」,進而「提升交通效能」。

PS.有效的方案:決不是靠「數據報告」、不是靠「媒體洗白」…….而是「最終成效」,意思是「全民有感」,「車禍減少5成」、「全民交通素養提升」、「違規明顯降低」、「禮讓的交通文化」、「理性的交通行為」……。因此改革過程,別再採用「傳統發包或指派某學單位」,且應設置「網站」公開透明,讓改善逐步上軌道,且別再「紛亂交通觀念」(而是整合有效交通信念)。

文/陳站長
2023/12/10
(部分內容修改)2024/03/04

輔助駕駛(自動駕駛),明明不安全、肇事率非常高(如同危險駕駛),卻毫無積極作為,真是不可思議!新聞事件省思~國道又見開輔助駕駛撞施工緩撞車 作業人員:習慣了 輔助駕駛不是萬能!輔助駕駛也有盲點!特斯拉交車必看!自動輔助駕駛好難用...如何正確操作?小訣竅是?緩撞車又被撞!休旅車開輔助駕駛國1銅鑼肇禍 鏟起來~ 疑似又是開輔助駕駛系統 國道緩撞車遭撞...... 繼續閱讀

2023/11/0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