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陳站長:我們的根本問題是「交通素養」不足(一知半解),才會導致的違規與衝突,而不是因為缺少「其他衍生的設施與規範」(特別是"斑馬線有行人不論遠近停讓新制",根本是製造"交通問題",而不是改善交通問題....),可見交通部與相關單位,仍停留在傳統舊思維,不設法改善「人民的交通素養」..... 繼續閱讀
交通疾病(如違規)別再「找錯醫生」.....交通醫生:「交通疾病」治療處方~ 1.找出「違規行為」2.交通教育與輔導3.找平台協助改善4.設立「專責輔導人員」 5.若能找出「交通行為改善模式」6.比較傳統做法、比較其他領域成功做法、比較各種新方案差異 7.「違規罰款」是一種「處方」,當這處方「無效」,就必須研究調查「為什麼無效」8.建立整合平台,讓相關專業、資訊、經驗能彙整 9.整合相關團體,成為「交通推展」系統化與組織化運行..... 繼續閱讀
科技不該用在處罰 那麼「科技」該如何運用來「改善違規」?「交通素養」提升,才是「人本交通」改革的關鍵~正確使用「科技」才能逆轉「交通亂象」(改善違規與車禍) 關於「科技」與「交通」,如何整合與運用來改善交通問題 關於「交通違規」與「行為改善」問題 「善用科技」才能加速改善「交通違規」等問題 ..... 繼續閱讀
陳站長:交通部將「機老酒」視為「交通安全」死亡率改善重點,是否輕忽「違規、危險駕駛、交通素養」等問題。交通安全改善工程(營建署估計得花100年),而且這還只是「行人安全改善工程」,為何要花這麼久?(還有難以估算的工程經費)為何不見更多預算投注在「交通素養改善」?(是否因為「交通人」不懂「行為改善科學」,所以沒有將資源經費投注在這些重點?)... 繼續閱讀
交通醫生:成也1999、敗也1999?(關於1999改革)
1999市民反應專線,建立人民與政府的「溝通」,讓「問題」可以更有效被「反應」,同時也能「立即處理」.....但實際上,問題真的有效處理嗎?當今「1999市民反應專線」有利有弊,1999提供民眾溝通與反應,但若不提升「民眾認知與素養」,恐怕讓1999變成「抱怨專線」,無形中增加「執行負荷」(包含相關單位若沒有「做到符合民眾陳情或期望」,恐怕衍生「做不完的個案」.....因此1999必須「升級..... 繼續閱讀
改善思考:一、交通設施「設置前後」,應持續追蹤調查,同時比較其差異,並持續完善其設施~二、另外應納入「設施改變後,對人民的影響」評估,以事前做好因應對策~1.設置指引 2.改變習慣與認知 三、交通設施改善方案的評估 四、彙整交通資訊平台+APP.....五、成也1999、敗也1999?(關於1999改革)..... 繼續閱讀
近來媒體關注「行人安全」,其實由來已久,但過去一直被漠視,直到更多專家學者、議題、媒體深入報導,讓問題持續被關注,而且更深入探討,從「行人地獄」開啟....距離「行人天堂」還有很長的 一段路要走~陳站長~長期關注「車禍防治」,但大多只有「發表見解」、「彙整相關資源訊息」,期待更多團體與各界能夠共襄盛舉。 繼續閱讀
車禍歸咎「大車視線死角」是「半盲宣導」,規避大車責任,會害死那些「根本沒有察覺大車逼近的騎士」大車有「視野死角」~所以應「遠離大車」,但事實是....行車有視野死角=盲駛=危險駕駛為改善視線死角,強制安裝視野輔助系統,但安裝「視野輔助系統」≠「視野無死角」.....誰放任「盲駛」(危險駕駛)上路?誰來監督?誰在誤導?如果沒有督促並改善,還會有更多受害人..... 繼續閱讀
陳站長:我們的體制不健全,才會導致「違規亂象」,然而「違規開罰」能否改善違規呢?還是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呢?我認為「對小學生開罰單」並不洽當(違規行為固然不對,但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若不去改善根本問題,只做「違規處罰」,只會帶來反效果….但我不是苛責警方,而是體制上為什麼把「交通違規問題」都交給「警察來舉發」?而不能根據狀況,導向「更好的解決方式」呢?) 繼續閱讀
研究自動駕駛車禍報導案例,反思如何制定規範與改善自動駕駛安全~新聞>當心! 國道施工車20個月被撞153次 這項「功能」竟然多數原因
「自動駕駛」車禍頻傳,若無法確保安全,應嚴格限制使用。「自動駕駛」事故頻傳,等同把「自動駕駛」直接拿到馬路上測試,而使用者與民眾就成了「白老鼠」,拿生命開玩笑!
既然「自動駕駛」無法確保行車安全(包含軟硬體與駕駛操作缺失),是否應當更積極調查並改善缺失? 繼續閱讀